21 老人与海鸥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课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老人对海鸥和海鸥对老人两方面的描写,用几幅动人的画面,抓住细节,传达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和震撼人心的亲人般的情谊。很多学生养过小动物,对于动物富有灵性的表现有一定的体验积累,同时还学习过几篇反映人与动物深厚情谊的文章,如《珍珠鸟》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本文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感情真挚,这些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想让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感达到能令学生感同身受的程度,还有一定难度。
处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那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读文章,想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等,要在本课教学中更加注重巩固和熟练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入情入境地感受人鸥真情。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005年,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城市名片其实就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有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在五十多张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昆明的城市名片,昆明人为什么如此钟爱红嘴鸥呢?原来呀红嘴鸥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每年冬天,成群结队的红嘴鸥纷纷来到昆明的翠湖湖畔,昆明成为我国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其实红嘴鸥的到来还与一位老人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老人和这些海鸥的故事。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以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当选昆明城市名片导入新课,增强对红嘴鸥生活习性的了解以及对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有个整体的感知。】
二、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前已经结合预习单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价:故事的主人公是“老人”与“海鸥”,你只要抓住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就可以很精练地说清楚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关键词来表达。
(感人、感动、亲情、情义、亲人)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老人和海鸥的那份特殊亲情。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还不够简练,老师及时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目标转换为导学提示,学生明白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准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导学提示自己读课文找到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并将自己的感受在书中进行批注。
2.结合自己的批注,在小组内每人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组员补充,组长就本组内批注最全,感受最深的一处分工准备展示。
过渡:让我们走进翠湖那些个普通的冬日,先来看看老人是怎样对待海鸥的。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更需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感悟文本。】
五、汇报展示,老人对海鸥的那份亲情
预设一:喂海鸥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的目的)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关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体会艰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二十余里有多长?老人每天来回花三个小时步行来喂海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关注“只为了”体会老人的目的只有一个。
▲关注“十多年、每天必来”体会辛苦、坚持。
提问:十多年中老人会遇到哪些困难?(狂风暴雨、身体不适)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引读:虽然路途遥远,有时刮风下雨、有时身体不适,但是老人每天必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海鸥,让我们把老人喂海鸥时所付出的艰辛读出来。
过渡:你们还是把这件事想得有点儿简单了,回到第二自然段去,在字里行间体会,老人能这么做,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了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
▲体会三个“褪色”,从三个褪色体会老人的生活简朴。
▲补充资料介绍老人的情况。 资料里的数字一定打动了你们的心,谁还想说点什么?(板书:借资料)
▲老人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但他却舍得给海鸥买食物,来让我们把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读出来。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小心地放在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关注“人少的地方”体会老人的细心,怕游人惊吓了海鸥。
▲关注“小心地放在围栏上”体会老人喂海鸥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关注“饼干丁”体会出老人对海鸥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
过渡:老人喂海鸥的场景简直就是一幅灵动的画,一首美妙的诗。
多美的一幅场景啊,美在哪里?(人鸥的和谐、默契。)
小结: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这些小细节,才能读懂老人的心。作者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来使文章更打动人。(板书:品细节)
预设二:(唤海鸥)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生活中,有没有谁用这样的语气跟你说过些什么?
▲引导想象说话。
原来,老人就是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语气跟心爱的海鸥们说着。
引说:
独脚曾受过伤,平时最受老人的关爱,你们听,老人正亲昵地跟独脚说——
公主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小姐,干什么事都不紧不慢的,连吃东东西也如此,老人假装生气地跟他说——话虽这么说,老人还是掏出了一把饼干丁。
老沙腿上有金属环,吃东西老是让着弟弟妹妹,老人把老沙单独叫过来,心疼地说——
老人的深情呼唤里全是对海鸥的爱,你们说,这怎能不让海鸥动心呢?
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这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想画面)
预设三:(谈海鸥)
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不去触碰“死了”这个刺耳的字眼)
看它们那小模样!啧(zé)啧……(俨然是母亲对孩子,对婴儿的感觉。)
▲关注省略号
▲体会老人对海鸥说话的语气、语言。
总结:老人对海鸥的爱,在一处处细腻的动作,一次次期盼的眼神,一句句暖心的呼唤,在这十余年里冬季的每一天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展示组学生引领大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并通过互动朗读,组员补充,引导学生从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中感受到老人视海鸥如儿女。而老师补充的资料链接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数字真切的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同时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几种方法借资料、品细节、想画面。】
六、合作探究海鸥对老人的情义
(音乐起)
过渡:海鸥们已经习惯了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日子,可是,每日必来的老人,竟然两天没来,儿女是老人的心头肉啊,家里躺了两天后,老人就再也躺不住了,也许他知道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他特意换上了唯一的一身新衣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走停停,步行20公里,最后一次去看他心爱的海鸥与他们做最后的道别,几天后,老人去世了,我们把老人的照片放大,想把老人去世的消息告诉人们,也告诉海鸥们,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画出海鸥异常举动的词语,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海鸥怎样的想法?
连声鸣叫,会叫什么?
肃立不动,会想什么?
飞扑过来,想干什么?
过渡:是啊,海鸥们不会说话,但我们分明听到海鸥的如泣如诉,原来他们把无声的语言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作。
2.引读,体会意想不到
过渡:现在你们就是翠湖边的那群海鸥,你们的心中肯定聚集着强烈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来我们请四只小海鸥,在老师的引导下读这段文字。
(音乐起)引读
▲当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我们感觉到发生了什么大事。
▲人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我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我们就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这群白色的小精灵-----过了一会儿,我们纷纷落地,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我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人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我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我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
▲人们好不容易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3.品味两次飞
你们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静静地文字背后,竟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海鸥平地乍起,一反常态,声声哀鸣的纷飞画面,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海鸥两次飞的动作。
(出示动词)
过渡:海鸥们就是用它们的特殊动作,传递传递着款款深情。这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连声鸣叫、肃立不动、扑过来”体会意想不到。品味两次飞来感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用动作传递情感。】
七、体会写法,关注省略号独自成段,课堂练笔
请你把镜头聚集到其中一只海鸥身上,捕捉他的神情、动作、想象描述
评价:它们用自己特殊的动作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过渡:作者也正是用这样的描写方法来使文章更感人的。正是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打动了海鸥,使海鸥们也用他们特殊的语言传递着对老人的爱。(板书:爱)
【设计意图:关注省略号独自成段,学习用神情、动作传递情感的表达方法。】
八、回归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这个题目是词组式,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请你把这个词组扩展成一个句子。
预设:像亲人一样
难舍难分
相依相伴
(出示翠湖畔的一尊雕像)
过渡:是啊,这人鸟相伴的和谐画面就这样背定格在了昆明翠湖湖畔,这样,老人与海鸥就时时刻刻缠绕在一起,老人与海鸥共飞,海鸥与雕像共飞,憧憬相惜,永不分离,成了这座城市永恒的没美丽。
【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使学生以后读文章,写文章要从题目入手,扩展题目让学生感悟到主人公之间的情谊。】
九、总结收获,推荐阅读
收获了感动
解决了问题
悟出了写法
过渡:我相信在老人与海鸥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还有很多幸福的画面,请大家课下去查阅资料在这儿老师给大家一个画面作为参考
【设计意图: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荐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去关注作者的博客,走进邓启耀的内心,了解更多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
老人与海鸥
喂 唤 谈 借资料
老人 爱 海鸥 品细节
想画面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凸现文本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理解服务。】
【教学反思】
我教《老人与海鸥》
一、对教材的解读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读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动物的文章,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用最简练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学前,我悉心研读教材,并阅读了邓启耀的原文《寂寞鸥灵》,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定准教学的基调。
二、对教材的运用——品味词句,感悟人鸥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主旨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如何通过重点词句感悟老人与海鸥的情谊。因此我以“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海鸥的哪些举动感染了你?”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给人强烈的“板块感”。我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预习
我县把“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作为高效课堂的核心模式,将“自学、交流、展示、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构建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怎样才能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课前预习就是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匙。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老人与海鸥》课文的预习,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等几个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结合课前预习单来完成,使课前预习落到实处,为课堂上的展示交流服务。
2.理清故事情节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老人与海鸥,情节简单,我采用抓住主人公的主要事件,以此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3.选准课文切入点
这篇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故事发展进程来教学的话,会平均用力。所以我以主人公为切入点,引出问题“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海鸥的哪些举动感染了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抓重点句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既抓住了文本内容,又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基本流程如下:默读课文——画出句子(体现老人爱海鸥的句子)——写体会(批注)——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组员补充——师生点评。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容,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中抓住三个“褪色”体会老人的无私,资料链接从具体的数字感受到老人生活的艰难(工资不多,全节省下来给海鸥买饼干,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儿女)还有“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围栏上。”学生抓住“人少、放在围栏上、饼干丁”等词语,通过想象、诵读、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细读这几处文字,让文字呈现出的画面留在学生心里,把学生带入情境,沉淀情感,通过朗读真正做到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感人的画面,还要关注学语文的方法,学习借助资料、想画面理解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这些细节感悟课文。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品读,引读体会意想不到,抓住“连声鸣叫、肃立不动、扑过来”这几个动词,品味前后两次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海鸥用特殊的语言传递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回归课题,定格雕像
我们学文章除了要抓文章的思路之外,还要抓“文题”,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时候也是文章的文眼。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学习感悟,把题目扩展成老人与海鸥朝夕相处,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老人与海鸥永不分离,老人与海鸥亲如一家,老人与海鸥心心相印,从扩展题目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领悟到以后读文章、写文章,要善于读题,在题目上做文章。人鸟相伴的和谐画面被定格在了昆明的翠湖湖畔,成为昆明这座城市永恒的美丽!升华了主题,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
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如关注评价不够,点拨激励不够及时,如果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评价上再用心加以引导的话,可能会使学生的表达更规范、多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还得加强。今后我将不断摸索,取长补短,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更自如,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老人与海鸥》课前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资料,聚焦课文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我知道了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___,我了解到作者的简要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了解到的吴庆恒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搜集资料不仅使课堂丰富多彩,更是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
的能力及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写作背景等。】
二、我会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本课一共有______个生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大家注意读音的是___________.
我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意思写在书中词语的附近。
【设计意图:预习一篇课文,字词是基础,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三、通过预习,我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与海鸥》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请。
【设计意图:在预习中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清课文脉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预习课文,我没有解决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让每个学生说出两句感受最深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
《老人与海鸥》学案
一、导学提示
1.请默读课文(1-13)自然段,老人的哪些做法打动了海鸥?
2.看到老人的遗像时,海鸥出现了那些异常举动?
(温馨提示:圈画品读关键词句,说说体会。第一小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小题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及时批注(时间5分钟)
结合导学提示自己读课文找到句子,抓关键词语体会,并将自己的感受在书中进行批注。
三、小组合作,准备展示
回顾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批注,在小组内每人说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组员补充,发言的同学要及时将组员的补充记录下来。然后,小组长安排小组汇报内容及汇报形式。交流完毕,练习朗读。
四、汇报展示,老师点拨
要求:
1.小组内交流自己最愿意或感受最深的一处,交流时先读相关段落,再谈感受,组员补充,其他组员补充。
2.其他同学可以挑战朗读,质疑形成互动,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解更深入。 (如,插入资料、创设情境、总结学法等。)
五、资料链接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她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308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六、自我反思,总结收获
谈谈学了本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七、小练笔
聚焦镜头
请你把镜头聚焦到其中的一只海鸥身上,捕捉它的神情、动作,想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