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特别是感悟知音情深却实属不易。
教学重点: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1.听师说词语: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说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1.同学们,人们常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赶快走进课文去找答案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如有必要,教师范读课文,语气词“哉”“兮”和长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范读和带读(视情况而定)。
3.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4.课件出示正确停顿的全文,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2.理解一字多义—四个“善”
课件出示四个句子,学生理解。
3.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一)品读得遇知音的喜。
1.再看课题,谁来说说伯牙为何绝弦?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简介伯牙子期的身份,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理解“必”并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钟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情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仿照文中例子说话。
不管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子期还听出了什么?
志向和情怀
6.他们琴声也懂,志向也懂,情怀也懂,如此心意相通,这就是—知音!
7.得遇知音,怎一个喜字了得!假如你是伯牙,你会说点什么?
8.带着这感受,师生对读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痛失知音的悲。
1.子期和伯牙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见到的只是子期冰冷的坟墓。悲读课文3.4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说——
2.此时伯牙肝肠寸断,读文中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他一遍遍的哀叹——世再无知音!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课件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学生齐读。
2.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故事才如此荡气回肠,经久不衰!
3.课件出示一代代传诵的句子,学生感情朗读。300多年后,《列子》记载……500多年后,《吕氏春秋》又展现.....”“一千多年后,唐诗还在叹息......”“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动人的故事”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次感受经典的魅力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