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理解故事内容。
⒊ 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本――初读识知音。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课件出示插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专注弹琴、一袭贵族打扮的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一身劳苦大众打扮的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吟诵至今的友情故事,题目叫——《伯牙绝弦》谁来读课题?
生:一女生读课题
师: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一起读读
师:谁能用绝组个词?
生:绝曲
生:绝技
生:绝唱
生:绝对
生:绝望
师:同学们的词汇量非常丰富。(板书:绝技、绝望、绝唱)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把琴的弦给挑断
师:这个绝字就是挑断剪断的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伯牙绝弦”就是终生不再弹琴了!
师:你不光从字面理解了,还从内涵上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是俞伯牙把琴弦给剪断了,表示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是当时身怀绝技、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望而绝断琴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古文有古文特有的味道与魅力。请同学们翻开书,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努力把它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哦!(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一男生读,较流利)
师:声音洪亮,但是毕竟是古文啊,有些句子是比较难读的,我们来看看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哉”字和“兮”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注释里说它们是语气词,表示感叹。
师:在遇到语气词的时侯,我们平常是怎么读的?
生:我们平常说“啊”这些词的时侯都会拖长一些。
师:也就是停顿一下,延长一点。你看注释不光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找个同学试试。
一男生读: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该生在兮后停顿了,气息没有连上,“若”读成了nuò)
师:这个字“若”读nuò吗?
生齐:读ruò
师:“若”是什么意思呀?
生齐:好像
师:我们把“哉”和“兮”字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能再读一读?
一男生读,很有韵味。
师:这就有了古文的味道了,(指最先读的同学)你会读了吗?请你再读读。
(生再读,有明显进步)
师:你看,停顿得多好呀,还有这句话也是比较难读的。(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句子,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觉得、认为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工具书查到的。
师:你的学习方法可真棒。在学文言文的时侯,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在字典里“谓”有三种意思,在这里我们选择哪一种?
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
生齐:第二种
师:那么“乃”呢?
生:于是、就
师:难理解的字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理解了吧!谁来说说?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像子期一样能了解理解他的知己了,便摔破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生读,很流利,停顿恰当)
师:有一个字呀,我们平常读第四声bù,在第四声前读bú,终身不(bú)复鼓。一起读读。(生齐读这句话)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生读,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停顿恰当)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同意吗?(师范读)
师:此处可以有掌声!(生鼓掌)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二、感悟绝技――知志明知音
1、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探究题:
(1)伯牙子期的绝技各是什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2)说说伯牙与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3)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伯牙和子期都身怀绝技,他们的绝技各是什么?请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你们打算怎样学习?
生:我们打算先读一读古文,再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向组内成员提出一些问题,得到解答,最后再富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呀,请你们带上自己的良好办法开始学习吧!(学生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在组长的引领下研读得津津有味,肯定有不少收获吧?下面我们就开始来漏报吧!在人家汇报的时侯,我们该怎么做?
生齐:倾听
师:倾听是分享成功的良好办法,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小组长汇报:
我们组我们认为伯牙的绝技是擅于弹琴。我们是从这几句话中读到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必定能(学生卡住)
师:钟子期必----
生接着说:必得之。
师:“必得之”什么意思?
生:必定能知道。伯牙心里想什么,就能用琴声表现出来,说明他的琴技高超,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小组的成员能带着这样的感受把课文读一遍吗?
组员:能(组员一起读课文)
师:汇报完毕了吗?我也要说“善哉”,听了你们的汇报,我觉得伯牙的琴技真是是“妙绝天下”呀!子期的绝技又是什么?请你们组。
小组长汇报:
我们小组找到的也是熊宇他们组找到的那段话,但我们小组认为伯牙能把他的情感放在音乐当中,子期能理解出来,他是一种善于倾听的绝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补充:刚才李予婕说,伯牙能把自己的心声用琴声表现出来,钟子期也能听懂他所表达的含义,我觉得伯牙和子期是一对千年难觅的知音。
师:你们组的回答非常精彩。子期听到伯牙“志在高山”的时侯是怎样夸赞他的?(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生读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
生:好
师:听到伯牙绝妙的琴声以后,钟子期不由得从心底里发出了赞叹
生齐:“好啊!”。
师:好啊!太好了!在古代说成是----生:“善哉”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哉”里的“善”相当于“好”,表示赞叹。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巍峨竣拔的泰山
(出示画面)
师:就是这样巍峨竣拔的泰山,请女同学读。(生读)
师:如果能加上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
(生再读,带上动作和表情。)
师:古人最喜欢摇头晃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了,我们也这样来试试吧!(学生做动作表情读)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是怎样说的?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边读边做动作。
师:你看他一学就会了。在古文里“江河”也是有特指的,你们觉得指什么江,什么河?生齐:长江、黄河
师:经老师一提示,大家都知道了!当我们想到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
生:奔腾不息
师:我觉得奔腾得不够啊!怎样读?
(生再读,有抑扬顿挫之感)
师:这才是奔腾不息的感觉呀,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生再读,很有气势)
师:就是这样奔腾不息的“江河”男生读!
师:就是这样气势雄伟的泰山,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就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生齐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刚才你们组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子期的绝技,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组还有补充,子期的绝技是善听,我们是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中知道的。
师:什么意思?
生: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必然知道。
师: 这里“伯牙所念”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是想的意思。
师:它的意思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个“念”字和前面的“志”字意思是一样的。
师:伯牙除了用音乐表现高山流水,还会用音乐来表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说呢?比如说,伯牙想到明月,钟子期会怎样说呢?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前面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高山具体指哪座山吗?
生:不是
师:是泛指,但钟子期却想到了具体的泰山,是特指。再看“明月”,是指所有的月亮,如……
生:圆月、月牙。
师:再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圆月。”
师:你看,这就具体形象了吧!伯牙还会用琴声表达什么?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春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斜斜兮若夏雨”
师: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板书:念
为何成知音
师:现在大家知道伯牙与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吧?
生:我们组认为,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魏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和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地心意。
师:之所以能成为知音,是因为子期不光能听懂伯牙的琴声,还知道他心里所想,知道他的心意!
师:我觉得你肯定是借助了工具书,如果能通过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更好了!我们知道子期是很懂伯牙的,但伯牙懂子期吗?我们来看看子期对伯牙的夸赞“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刚才这个同学也讲到了,伯牙也懂了钟子期不仅在夸赞他的琴声,同时也在褒奖他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原来伯牙鼓琴,是以琴言志,那“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是“胸怀大志” 的志,“志存高远”的志,也是志同道合的志啊!(板书:志)
师:伯牙是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多少年来无一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懂得他的志向,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派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偶遇了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
生:他的心情会是欣喜若狂
师:这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生齐)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生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啊!伯牙对子期说了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
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像犹吾心也。
师:意思是,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
师:志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是心有……
生齐:灵犀
师:心心
生齐:相印(板书:心)
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知音)
文本的绝妙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师:伯牙善鼓琴,
生:钟子期善听。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一句伯牙——一句子期!
生:(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应答。
师:这就是文章表达方式的绝妙之处,堪称绝唱啊!这也是古文的魅力所在。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理解绝望――绝弦祭知音
出示:(背景音乐)伯牙和子期多么想一直这样在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背景音乐)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齐:没有!(擦去板书:志。)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齐:没有!(擦去板书:念。)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齐:没有!(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生读)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是一种肝肠寸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绝望啊! (再次齐读)
四、千古绝唱――短歌怀知音
师: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生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伯牙绝弦。那一曲高山流水成为千古----
生齐:绝唱
师: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板书:绝唱)请同学们带上你的感情、动作齐读课文。(学生起立齐读)
师:同学们,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但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情感的追随,让我们怀抱着美好的憧憬,在生活寻觅着我们的——板书:知音!(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的音乐中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试着背诵课文吧!)
师: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知音 子期
绝唱
《伯牙绝弦》学习卡
【小组合作探究】
(1)伯牙子期的绝技各是什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2)说说伯牙与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3)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写一写】
伯牙偶遇了他的知音子期,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