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过程:
一、听乐曲,导入新课
1、听乐曲《月光曲》,介绍作者及其名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2.指导写字:键、霎。
三、概括主要内容。
1、默读思考,简明扼要地概括传说。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概括的方法,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将对话改成叙述语言,交代清楚贝多芬回客店整理乐曲这一点。)
3、同桌互相练习。
四、具体生动地讲。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字字入目,过目不忘。
2、同桌练习讲传说。
交流汇报。
五、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幽静”,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幽静”是什么意思,回忆去过哪些“幽静”的地方?
2、“断断续续”联系上下文体会,你从“断断续续”体会到了什么?
3、“随便说说”结合具体语境体会“随便说说”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蕴,感受到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4、“陶醉”从陶醉一词感受乐曲的美妙,感受穷兄妹爱音乐、懂音乐。
5、说话练习。运用以上四个词语情景说话,可以说课文情景,也可以说其它情景。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2、把这个传说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过程:
一、读题回顾,直奔重点
1、板书课题,回顾前课,了解学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2、直奔重点。
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描写了乐曲的内容,切入到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二、积累语言,品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画面。
2、配乐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3、教师范读。
4、练习朗读,指名朗读。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二、认识事物和联想。
1、出示“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问: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揭示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一般由“好像、仿佛、他想”等词引出来,这是区分事物和联想很重要的标志,当然有的也没有。
2、黙读第九自然段,用——线画出事物,用﹏﹏线画出联想。
3、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有什么变化。(失去99%的美)
4、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读文章时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发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群文片段延伸,实践操练。
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迁移写作
1.修改短文《荷花》。
2.修改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