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读懂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2.通过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采用多种方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熟读成诵。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文言文的第二篇。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文章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再加之学生通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以及“知音文化”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用强行灌输。
1.引导能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从小到大,我们结识过很多人,可是一生之中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知音故事。
1.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2.指名读课题。正音:“弦”(xián)
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 ”), (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3.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指导读出“决绝”)
4.课题质疑:(伯牙是谁?他为什么要绝弦?)
二、初读理解识知音
1.自由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2.生自由读文。
3.哪一句你觉得比较难理解呢?
预设难点: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理解“哉、兮”两个语气词,掌握语气词的读法。
b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
4.总结:我们在刚才的交流中发现,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通读顺古文,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三、尽情诵读懂知音
1.师:刚才我们仅仅是借助注释读出了停顿,要想真正读出它丰富的情韵,我们还得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文章哪些语句具体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3.指名读,课件出示2~5句。
4.再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从这些句中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呢?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指导读。(当你读到“峨峨”时,眼前看到了怎样的一座泰山?)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导读。(“洋洋兮”你读得特别豪迈。你知道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吗?)
5.伯牙不论弹奏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得懂,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知音”(板书:知音)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伯牙心中的喜悦!(板书:知琴声)
6.伯牙作为一个宫廷乐师,他一定不乏听众。结合资料(出示课件:“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在宫廷演奏这曲高山流水时,那些达官贵族连连摇手:“你弹的这是什么呀!换换换……”此刻,伯牙会想: 。)(板书:懂心声)此时,伯牙心中不但充满了喜悦,更充满了——(激动、惊喜)(板书:唯一)
7.俞伯牙虽然听众遍天下,可是知音只一人呀!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四、破琴绝弦谢知音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短暂相聚又得洒泪告别,他们相约来年的这一天在这里相聚。(出示课件最后一句,播放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伯牙千里迢迢赶来这里的时候,见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师读最后一句)(擦去板书:唯一)
2.此时,伯牙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子期诉说。同学们,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出示课件:伯牙想对躺在冰冷坟墓的子期说:“ !”。)
3.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4.这一个“绝” 字道出了伯牙的——(无限的悲痛,满怀的绝望……“)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五、配乐背诵留知音
1.过渡:子期虽然离去了,但是,从《列子》到《吕氏春秋》到《警世通言》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 (配乐学生集体背诵)。
2、伤感是有的,孤独也在所难免,但绝望深处的迸发正是希望的所在,寻觅“知音”是生命永恒的吟唱。老师最后把《伯牙绝弦》的吟诵作为送给大家的礼物,让我们彼此铭记这份教与学的真诚。
六、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知琴声
唯一 知音
懂心声
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一读有关知音的古诗文,比如岳飞的《小重山》、无名氏《西北有高楼》、《管仲与鲍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