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第五单元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少年闰土>一课,但关于鲁迅,学生都有耳闻,并不了解,极少有学生读过鲁迅的文章。在课前我让学生就本课的作者周晔、鲁迅当时所处的年代、以及鲁迅的生平、专著、人们对他的评价等通过书刊资料进行查阅,并在第一一课时有所展示,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将紧紧围绕“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大问题,以四个小故事的学习为主要环节,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以及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同时,“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和情感轴心。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每学完一个故事为一个小的环节,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热烈,一气呵成。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1、理清课文的调理、概括小标题。
2、初识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体会作者情感,并以此为线索初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学习“碰壁”部分,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鲁迅不顾个人安危,为劳苦大众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和英勇抗争精神。
一、揭示课题:
1.板题。
2.作者介绍。
3.为什么作者称呼“伯父”后又加称“先生”?
4.读题。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准字音:悼 咳 嗽
(2)分辨字形:冠 嗽
2.理解词语意思:
殡仪馆:
追悼:
挽联: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1.概括段意。
2.讨论加小标题。
3.快速浏览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指名朗读。
2.你体会到什么?(鲁迅先生深受爱戴。)
3.你从哪些描写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爱戴?
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的,不同年龄的人多。
花圈、挽联多。
来吊唁的人悲痛。
4.你能读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爱戴的心情吗?(轻声试读)
5.指名读,齐读。
6.那么,我知道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
出示句子,感情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会想起什么情景呢?(会回想起伯父和她谈读《水浒传》的情景。)
(1)想想“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伯父是怎么说的?
(2)“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临走时伯父为什么送我两本书?
(4)从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1)想想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伯父是怎么说的?
(2)“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临走时伯父为什么送我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4)从这件事情,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先生慈爱,风趣 幽默 宽容 关心爱护孩子,善于启发教育下一代。板书:关心孩子)
4.有感情地读读对话.
5. 慈爱、风趣、 幽默 ,宽容的伯父去世了。小周晔再也无法得到伯父的至爱关怀了,她悲痛万分!所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伯父留给周晔快乐的记忆岂止是谈读《水浒传》这一刻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谈“碰壁”这一部分,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讨论: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资料展示,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痛恨旧社会 ,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板书:痛恨旧社会)
6.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远去了。看到伯父的遗体,作者怎能不流泪?(齐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习了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品质有了初步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1.背诵中心句。
2.抄写生字词。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知人物的崇高品质。
2、体会作者的感情。
1、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个关心孩子的人。往事历历在目,曾经的欢乐不再。小周晔想到这里,不由得——
(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救助车夫的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半跪”这个动作最能打动我。)
(1)看插图体会“半跪”。(从中我体会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了帮助穷苦人不顾一切的人。)
①那么怎样的跪才算是“半跪”?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动作。
“请问,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受?
②你们从课文中哪些文字能体会出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时间?
(学生汇报:出示:“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③天气非常寒冷,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时间,这位素不相识的给车夫处理伤口,多么辛苦,多么难受呀。请起来,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课文:“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
3.课文中还有一些描写鲁迅先生他们救助车夫的动词也很精彩。请你读这段话,找出来,用心体会。(出示课文“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
①指名说体会。
4.小结:在那个凄冷的黄昏,难道发现受伤的车夫的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他们都——行色匆匆,置之不理。而作为大文豪的先生就这样半跪着,细致入微地救助这位车夫。带着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生读文。)
5.刚才,我们抓住对鲁迅先生的动作描写体会出鲁迅是一个热爱劳动人民的人。那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神态描写来表现鲁迅先生的这一高尚品质的呢?请大家小声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①(课件出示:“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②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可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此刻,鲁迅先生一定想到了很多很多: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a.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里的生活是多么困难啊。所以脸色变得严肃。(这是一位多么关心劳动人民的先生啊,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部分: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b.可能想,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这中,二者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这是一位多么痛恨旧社会的先生啊,带着你的感受读。生读文: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c.他可能想,虽然我知道人们穷苦的原因,可是我却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啊。)这是一位多么同情人民的先生啊,带着你的感受读。(生读文: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③正是鲁迅先生这种忧国忧民的神情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我”——
(全班齐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板书:关心劳动人民
7.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远去了。看到伯父的遗体,作者怎能不流泪不流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前三件事我们都是通过直接描写来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四件事我们通过女佣阿三的语言描写来体会。
(1)指名读。多媒体出示: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不叫我干重活儿。
(2)(生说:这是女佣阿三的语言描写,从中你体会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
2.是啊,女佣阿三在回忆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不禁潸然泪下……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人们怎能不伤心?作为侄女的周晔怎能不痛哭呢?
1.拓展:的确,在伟大的鲁迅先生的一生中,得到他关怀爱护的人很多很多。所以,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
小学生们赶来了:指名读:“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黄包车夫赶来了:指名读:“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两个老太太赶来了:“两个老太太埋着头……继而想起了悲痛的哭声。”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2、总结全文中心:
(1)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的心头,想一想,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追悼致敬呢?
(2)此时此刻,作者周晔也真正懂得了:(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所以,在伯父的追悼会上:(多媒体出示,齐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3、归纳结构特点:这就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到现在为止,课文内容就学完了。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课文的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生汇报。板书:因果。)
第一部分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四部分是因,写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课文先写果,后写因,这是倒叙的写法。
4.概括写作特点:
你从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总——分的结构方式;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
是啊,写人物时,只有用上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刻画,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可要注意这一点。
1.虽然课文已经学完了,但是鲁迅先生那高大的形象仍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篇课文的学习仅仅使我们对鲁迅先生一个初步的了解,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吗?请读读课后86-87面的阅读链接:作家萧红和巴金的相关文章
2.课下读一读鲁迅先生的几个代表作作品:
(多媒体出示:〔阅读链接〕小说集:《呐喊》《彷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你我都能像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