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关于文体。这篇散文的表达形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全新的阅读文体——从内容上来说,既表达了对生母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从表达形式上来说,既有直抒胸臆的部分,又有引用日记、散文的部分,因此,抓住散文特点,从三种文字形式出发,体验文字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是本节课的教学线索。
2、关于课时内容安排。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若是一堂课既交流作者对“生母”的怀念,又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内容显然过于饱满,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范围。因此,第一课时只交流怀念“生母”的部分。
3、关于文本的阅读理解运用。学生没有经历过季老生活的年代,关于在文本中描述一系列文字大都不能体验——他离才六岁,何以对母亲有那样深沉的依恋,对母亲有着那样崇高的敬意和那样真挚的爱慕;为什么他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孤儿;为什么他说没有母亲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他触景生情想哭的背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既然作者梦中的母亲一直都是幻的;为什么他还要梦,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什么?……对于这些文字,孩子们单纯依靠文本资料是读不懂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补充大量的资料,穿插在文本中互文共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借助资料读懂文本,这应该是本堂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对母亲过世未能见上的终天之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1、回顾自己最欣赏的作家和课文,为什么?
师:同学们,现在还没上课,咱们聊聊天,好不好?在你欣赏过的这么多的小学语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位作家写的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2、师:老师最佩服的作家曾经写过《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还有一个小朋友曾访问过他写了一篇《小苗与大树》的访谈录。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看着这样的资料,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佩服他吗?
出示:季羡林(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2012年7月11日逝世。)
一、 朗读课题,走进“母亲”
师:同学们,我们在仰望季老的时候,看到更多的是季先生头顶上的众多光环。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他在1994年,正值83岁高龄写下了抒情散文——《怀念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
指导一:一起读课文。
指导三: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了季先生大半个世纪,83岁还饱含深情写下它,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情感啊!我们一起慢慢读!
二、检查预习,明确中心
师:我们来看看。昨天晚上的预习三部曲,你是否都做到了。
一部曲 字词正音
作为六年级的同学预习完课文之后,应该所有的生字能认读。
二部曲 明确中心
1、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散文的中心段是哪一个自然段?
2、齐读,边读边想:通过读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三部曲 了解内容
1、了解内容。师:一篇文章里表达对两位母亲怀念,在咱们以往学过的课文里从未出现过的。通过课前的预习要求,你知道课文的哪些部分是作者表达对生母的怀念的?哪些写部分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哪些部分既写了对生母的爱慕,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敬意?
2、了解文体。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今天咱们学习的课文的表达形式和以往学习的有很大的不同。既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还分别引用了——日记和散文。这三种文体表达了同一个课文中心,是是对两位母亲的真挚的爱慕和崇高的敬意,这就是散文的基本特点,表达的形式不拘一格,但主题明确、中心集中。
3、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季先生对生母的怀念。看看季先生是如何以三种表达形式,聚焦一个“怀念母亲” 的主题,形成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的。
三、细读品味——对于生母的怀念
1、在直接抒情中品读“终天之恨”
(1)悟读——生母弃养,不能见
师:好!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逝世”,课文中有一个词和它的意思一样,但专指父母去世,是什么词?——弃养。这个词,我们初次见面,请你拿起笔在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一遍。然而作者对于母亲的弃养,他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我痛哭了几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书写词语,体会心情痛苦
师:什么叫食不下咽,什么叫寝不安席?同学们把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端端正正地在书本上写一遍。吃不下睡不着,吃不下睡不着!写着这样的两个词,你感受到季羡林对于母亲的弃养,当时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两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指导朗读。
※结合上下文,了解成长经历
师:谁能联系上文告诉我们为什么母亲的弃养让季羡林如此痛苦?季羡林几岁就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二岁,在这十六年间,季羡林仅回家两次,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14岁,跟我们同学们一般大。
※角色转换,品读寝食难安
师:你有没有短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你有怎样的感受?在离开你的日子里,妈妈会怎样?
师:而季羡林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在14年的日思夜想中,母亲突然弃养,他得知自己永远都再也见不着母亲了,季羡林的心里会作何感想?(师引读)因此,他当时的心情是?是无比的伤感和悲痛的。把你的感受送到文字当中去!(你读出了季羡林的心声;季羡林多么舍不得母亲的离世。)
师引读:正是有了这样的感受,季羡林——痛哭几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比照——失去母爱,不能爱
师:因为他绝望地认为自己从此“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默默地读这句话,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同学们读懂了季羡林,在孩子的心里,谁最重?谁最亲?在孩子的心里,与母亲在一起灵魂才是完整的。
(出示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就是季羡林和母亲在一起的的快乐时光。读着这样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言语中我感受到,有妈妈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可幸福终究是幻影,季羡林再也不能和妈妈一起捉蚱蜢,再也不能和母亲一起摘豆荚,再也看不见妈妈——,再也听不见妈妈——再也得不到母亲的疼爱的了!
(3)升华——愿望没能实现,不能养
师: 季羡林时多么渴望与妈妈在一起啊!在年复一年的日思夜想中,他许下过那样的誓言——
(出示: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师:现在你明白了,他的什么愿望没能实现?
师:子欲孝而亲不待。如今作者才明白什么叫撕心裂肺的心痛。于是他那样对世人说——他那样对母亲说——他那样对自己说——
2、在补白省略中体味“念母成忆”
师:季老就这样失去了失去母亲, 两年后留学德国。地域的距离反而使他对母亲的怀念增添了分量,留学期间他写了大量怀念母亲的日记与散文。当季先生以83岁高龄深情《怀念母亲》时,便引用了其中四则和《寻梦》的片段,以再现60年前在异国他乡怀念母亲的真实感情。我们先看11月18日的日记。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我们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边读边思考: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补白省略,体验情感
(1)、师:这房东太太在这个事件当中,她的心情有着明显的变化。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这高兴得不得了后,有一排的省略号。请作为儿子、女儿的你,大胆想象一下省略号省去的是房东太太也许会为儿子做些什么呢?
师:你们怎么知道房东太太会做这些呢?因为——古今中外的母亲!
(2)、师:儿子未归,房东太太依然在等待,这一切季羡林却看在眼里,他想到谁?想到自己未归,母亲必定会与房东太太一样 ,一样 ,一样 ......
◆补充资料,指导朗读
师(出示资料):还记得母亲找好吃的给我吃,自己却从没尝过;还记得母亲跟宁大婶诉说对我的思念,期盼我能回家。房东太太的等待终能等来儿子,可是我的母亲呢?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谁来为我们读?
◆批注练笔,走进内心
师:于是看着房东太太,想着母亲十六年漫长的没有终点的等待,季羡林真想哭,这“哭”字后面一定有满腹的话语想对母亲诉说。请同学们提笔把季羡林的心里话,批注在11月18日上方的空白处。
3、在《寻梦》幻影中感叹“念母成幻“
※指名朗读
师:季羡林先生就是如此这般怀念母亲,可是母亲的面影在他的记忆里早已记不清
了。请两位同学读这两段话——
出示:(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
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交流朗读
师:我们来交流。为什么母亲的面影是幻的?既然是幻的就不要再梦了吧?为什么苦苦地追寻?一二、三四组配合读。
四、聚焦文体,感恩母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母亲弃养后季老的悔恨;我们读日记中他触景生情后的追忆;我们读散文,读他八十年的苦苦寻梦。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母亲的深沉的爱,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因为在游子的心上,母亲才是心灵的归宿,是他永远的家。
五、吟唱《游子吟》,结课。
教师领着学生诵读、吟唱《游子吟》。
师:希望同学们放学、出游,早一点回家,让母亲少一些等待。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季先生如何以三种文体来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小学语文专家点评
南平市教研室 陈全席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浦城县实验小学 陈金弟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名校长
政和县教育局普教室 刘诗德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建阳师范附小 ,阎晶晶 《怀念母亲》
教师引导学生从朗读课题、走进“母亲”导入教学,通过检查预习,帮助学生认读生字,找出课文的中心段,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课文特殊的表达方式:既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式,还分别引用了日记和散文,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真挚的爱慕和崇高的敬意。
课堂的“怀念生母”为聚焦点,帮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语文知识、文化魅力和真诚的情怀。通过细读品味、补白省略、《寻梦》幻影、回顾填词等,引导学生体会母子情深。
阅读教学贵在读,本课在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方面,还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
亲近文体知相伴 情理相谐回味长
——阎晶晶老师执教《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点评
福建省建阳区普通教育研究室 詹昌平
这是一节文、课、人相谐的好课。看文,《怀念母亲》平实质朴,言辞中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那种掺喜掺忧掺悔恨的复杂情感,使人不得不能反复读品悱恻;看课,同样设计得简单朴实,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而执教者在课堂上表现出那一份从容感性,恰恰契合了文与课平静中蕴含的深沉。不得不说这是一堂好课。
一、亲近文体,散文散读,文意合一
《怀念母亲》是散文——从内容上来说,既表达了对生母的怀念,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从表达形式上来说,既有直抒胸臆的部分,又有引用日记、散文的部分。阎老师在教学中带着学生们去了解散文,亲近散文,很是巧妙。
上课伊始,老师检查预习三部曲:字词正音、明确中心、了解内容。看似平平常常的检查预习,却是老师领着学生走向散文的通幽曲径。在预习汇报中,孩子们发现文本的奥秘,老师相机告诉孩子:“这篇课文表达情感的对象有两位,表达形式有三种,但他们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那就是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慕和崇高的敬意。这就是散文的基本特点,表达的形式不拘一格,但主题明确、中心集中。”经过这样自然的发现,经过这样有度的点拨,学生便对散文有了初步的印象,同时生发起对散文学习的好感。
接着,阎老师便分别从描述“对生身母亲怀念”的三种文体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接下来的课堂,便是互文交错地朗读,细致入微地补白体会,层次递进的交流,交流出一条“念母成恨——念母成忆——念母成幻”人物内心的情路。
这样散文散教,目的就是在于“亲近文体”;这样的散文散教,自然而然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脉,疏通了文意,读出了文气,读出了散文独有的节奏和韵味。散文文字特点的印迹就会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之中,达到文意合一的境界。
二、资料补充,互文朗读,追寻“思”路
季老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读懂,更别说领悟深刻,迁移得法。但从实录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从课始三言两语谈“念母成恨”,到课末以不同的理解感怀“念母成幻”,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都有惊人的提升,大量补充资料与课本对照阅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力。
阎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 “念母成恨”时, 将第二自然段的直抒胸臆设计成三个层次:不能见—不能爱—不能孝。其中,“不能爱”的部分主要采用补充资料法:插入季先生小时候与母亲相处的情。请学生们先读读补充资料,再读读季先生说自己是孤儿,是灵魂不全的人的语段。学生们的交流中谈出季先生儿时和母亲在一起的温暖、幸福,母亲对他是慈爱的。从而体会失去季先生为什么说他是“孤儿”,为什么说自己是“灵魂不全的人”,因为他再也得不到如此般的爱了。“不能孝”则插入“誓愿”资料的方式,学生们读着——季先生原本打算一工作就迎养母亲,尽一个为人子女的孝道,也不能实现了!学生读得入了神,听得入神,思得入神。在交流中,听课者和学生都走在了同一个境界上,和季羡林也走在同一个心情上——痛!带着这种无法弥补的不能见、不能爱、不能养的终天之恨,遗憾、痛苦、内疚,再开展男、女生配合读段的活动,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举象造境,入情悟读,还原体验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举象造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形象的图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帮助学生建构起明朗清晰的汉字形象。阎老师将文字形象还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为文本的理解垫下情感的基础,在一次次造境中彰显了她对文本的独到解读。
1、联想还原造境
学生们不能读懂为什么母亲的弃养让季羡林“食不下咽、寝不安”。于是,阎老师引导学生:角色互换,谈感受,分享自己短时间与妈妈分离的思念。再透过文字联想季羡林与母亲的十六年分别,再见时竟是天人两隔,再不能见。学生不能理解季先生已成人,为啥还觉得自己是孤儿?阎老师就领着学生们读着文字,联想童年生活的快乐,联想成年后的季羡林,想为母亲做点什么?在层层的联想造境中,我们听出了季先生恨自己再不能见母亲,再不能享受母爱,再不能尽一个儿子的孝道。这便是他的念母成“恨”!
2、补白还原造境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意义空白”,教者便可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填补,帮助学生对作者互动。文章中11月18日的日记部分的感情应该是在“念母成恨”之上的升华,因为身处国外,母亲只能是他的回忆,追忆!特别是看到房东太太的等待,他的悔恨,以及他对母亲的敬意都是极大的升华的。然而,文章却没有对他的心理展开细致的刻画。于是,阎老师采用补白造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加深理解和体验,言从心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音乐还原造境
文中,《寻梦》最让人揪心,因为太早离开母亲,母亲过世的年头又长了,他想不起母亲的面了。可是他的内心对母亲充满着敬意和爱慕,他又那么想见母亲啊!这份爱多么令人感动啊!此时的恨、忆,已成为了永远不可挽回的幻!
阎老师带着学生,和着音乐,反复品读《寻梦》的片段。此时音乐渲染的整个空间,激荡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情思一点点、一点点恰如其分地拉伸、积蓄。 在回环复沓的配乐朗读中,老师问:“想不起来,为什么还要想?还要梦?”把情思推向深处。情思正是声音的源泉,文字为声音的符号,文本的阅读走向“语言与情思合一”的境界。而课末,阎老师吟唱的那首《游子吟》,会一直回荡在学生们的心间,让这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闪耀丰厚的人文光辉。
一堂好课,只是简简单单以“念生母”为聚点,边读边聊边悟,碰撞流淌出真诚的情愫,深刻的感悟,更蕴含了语文独有学科的知识和文化魅力。当语文课有了这情理相谐的滋养与浸润,便能使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