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1.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喜欢听谁的?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曲子,并不比×××的差,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你能听懂些什么?(幻灯片2)
2.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教师强调:要读的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3.这是一篇文言文,只用了77个字,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
4.听录音,学生仿读,把握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幻灯片3)
5.个读,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 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伯牙,子期 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他弹的曲子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人能够真正听懂他的曲子,为此,他非常郁闷。非常的孤独。当时的俞伯牙已是朝廷的一个大官,而钟子期不过是一个在山里打柴的樵夫,一介草民而已。)
1. 伯牙为什么要为钟子期绝弦呢?他们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一句。(幻灯片4)
2.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哪个字告诉你的?“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的这个“鼓”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听。(板书:善鼓琴,善听)同学们,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的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课件分别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志:想; 善哉:表示感叹,相当于现在的好啊! 峨峨:高峻的样子; 若:好像;洋洋:广阔浩瀚的样子)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伯牙善于弹琴呢?(志)是啊,伯牙心里想到了高山与流水,便用十指将它诉诸于琴弦,通过优美的琴声表达出来,想到什么,便可弹出什么,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伯牙之琴艺不可谓不高啊!
5.那么这么优美,这么高雅的音乐,一般的人能听懂吗?能理解伯牙心中所想吗?前面讲了,伯牙不但是一个音乐家,而且还是当时朝廷的一个大官,那么他平时听到的可能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话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此时的伯牙处在赞美的花环当中,但这是不是伯牙内心真正需要的呢?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一个真正听懂他音乐的人,一个真正理解他内心想法的人)有没有人做到这一点?他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幻灯片7)
6.面对伯牙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子期也发出了赞美声,但这种赞美是情之所至,情不自禁的,也是真心诚意的。他真正听懂了伯牙的曲子,理解了伯牙内心真正的想法。那么请问同学们,伯牙的琴声仅仅表达的是自然景物中的高山和流水吗?如果你是子期,你还能从伯的琴声中感受到什么?(伯牙像山一样的高远志向,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这两句话。
7.高山也好,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出来。(幻灯片8 板书:所念,必得之。)结合上文,理解此句意思。
8.“念”与上文中的一个词意义相近,谁发现了?(志)指导学生朗读。
9.伯牙等啊等,盼啊盼,终于有一个人不但能听懂他的音乐,而且能与他心灵相通,伯牙心有所念,子期必能心领领会,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正所谓“一生难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难觅”,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10.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11.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欣喜和那份柔情。(幻灯片9)
伯牙“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这对知音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二人身披清风,头顶明月,谈天说地,把酒言欢,何等的潇洒,何等的快意!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对知音总有分开的时候,他们彼此约定:来年此时此地再相聚。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幻灯片10)学生读。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2.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播放古筝《高山流水》,幻灯片11)你听出了什么?
3.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看不到子期的身影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课件出示诗歌学生配乐读,幻灯片12 板书: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伯牙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寂寞孤单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绝弦)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伯牙的心也碎了)这反映出了伯牙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总结: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破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伯牙摔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
伯牙
25.伯牙绝弦 知音
子期
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知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