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3.通过朗读感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而《伯牙绝弦》仅77个字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读、思、品、悟。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从而达到“读”“品”交融,“言”“文”兼得。让学生感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1.让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通过朗读感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伯牙何为绝弦,从而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一、做游戏——激发兴趣
这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看图说词语的游戏。《采薇》中有一个词“杨柳依依”,你能用这样的词语概括下面的图片的情景。(出示课件)开始做游戏,引导学生看图说出下面的词语并多次朗读。
波涛滚滚 流水淙淙 春雨绵绵 雷声隆隆 绿草茵茵
明月皎皎 竹叶萧萧 清风徐徐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游戏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孩子的说话
训练铺好路。
二、新课引入——课前谈话铺垫
(一)从图导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位人物: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贵族打扮的,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青布包头,衣着布衫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
【设计意图】图的出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经意间即营造了一个古文氛围又使学生走近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
(二)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指导 “弦”(xián)字的读音,不要误读为“xuán”。齐声朗读课题。
2.“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
(指导学习方法: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3.“绝弦”是什么意思?联系“绝交、封笔、息影”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让学生深刻理解课题是“不再弹琴”的意思。
4.再深情地读课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看注释”和联系同类词的意思的两种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
三、朗读古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读准停顿。
1.这是一篇文言文,要读好它,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如何处理词句内部的停顿。
(三)三读课文,读准语气,读出感情。
1.让学生尝试读,师问谁能尝试读一读全文?
重点指导一:语气的词“哉”“兮”,相当于“啊!呀!”读的时候都要注意停顿。
重点指导二: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语气与停顿。
重点指导三:“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
2.同桌互读,相互提建议,努力做到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听录音范读再和自己的朗读进行对比,然后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
四、品读文言文——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伯牙不再弹琴?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1.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复——( )乃——( )鼓——( )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伯牙只是今天不弹琴,明天不弹琴吗?是多久不弹琴?(一辈子永远不弹琴)
这是究竟为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原因。看看哪些地方读懂?哪些地方没读懂?
(二)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1.哪些地方读懂?
预设:
(1)着重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句子中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擅长)
(2)“善”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后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好啊)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样说?(真棒啊!了不起啊!真厉害!……)由此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师小结: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2.哪些地方没读懂?
出示课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念——( )之——( )
B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你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运用文言文说话
1.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
伯牙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2.出示课件让学生同位练习说话,再推荐代表表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 !”
波涛滚滚 流水淙淙 春雨绵绵 雷声隆隆 绿草茵茵
明月皎皎 竹叶萧萧 清风徐徐 炊烟袅袅 白雪皑皑
3.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知音。(板书知音)
(四)配乐诵读
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听一听《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配音乐)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得知音”是本课的重点,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突破重点,第一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环节交流读懂的与不懂得,理解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文白互通,从而使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第三环节训练学生运用文言文说话的,深刻地体会伯牙与钟子期是真正的知音.第四环节让学生浸润在高山流水的音乐旋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达到“读”“品”交融,“言”“文”兼得。
五、悟读“情”——相遇相知乐融融
(一)简介历史背景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没有遇到钟子期之前有人赞美他吗?他们的赞美和钟子期的赞美相同吗?
出示资料,教者深情介绍: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二)体会心情
1.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预设答案:无奈、失望、难过、寂寞)
2.伯牙渴望什么?他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预设答案:他心里一定在呼唤谁能真正懂得我的音乐,谁是我真正的知音呢?)
3.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得钟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预设答案:高兴、欣喜若狂……他会对子期说“知我者子期也”……)
4.他们相遇相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更是什么?
(预设答案:兄弟、心心相通、情同手足、他们在用心灵交流。)
5.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和融洽。再读课文,感知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配乐读)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与钟子期的深情厚谊,师生融入课文的角色,入文,入情。学生再次朗读也更富感情,吟诵如吐心语。
六、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过渡: 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一)情感导读,体会“痛”
1. 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 (出示句子深情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此时此刻伯牙又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没有人理解它,没有知音,伯牙完全陷入一种绝望,这种绝望使伯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你现在能理解伯牙这种伤心、绝望的心情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这一辈子唯一的知音,此时此刻伯牙悲痛欲绝。我们再放慢节奏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创设情境,体会“痛”
1.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2.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抔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你体会到伯牙当时怎样的心情呀?(预设:伤心、无奈、悲痛……)
4.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前程、希望)
5.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尽的孤独。子期一死,伯牙又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呢?让我们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再深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对琴断音绝的解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让学生换位体验,铺设了“痛”的感受,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读升华了“痛”的意义。教师深情朗读伯牙为钟子期写的短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的“痛”,使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
七、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一)阅读资料袋,理解高山流水是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二)练笔积累,诵真情
1.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又悲欢离合。伯牙觉得再觅知音难,心不禁想:我的高山流水给谁听呢?他悲而摔琴,面对痛苦绝望的伯牙你也许会劝他,当然你还会想到别的,如果请你对伯牙说几句话,你打算说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再写下来)
2. 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背诵全文。(播放高山流水。)
3.人生苦短,知音难觅。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交朋结友的名言佳句。课件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小结: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走一条宽阔的路,笑对人生,再觅知音。但这个故事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通过练笔也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友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的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八、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交友的名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中。
2.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应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体现课内课外的融合,体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