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和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l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还比较少。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注意停顿要恰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经典诗文。
2、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1、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理解全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朋友”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
(2)、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3)、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6)、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7)、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你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学生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3、听录音。仔细听,听听老师在哪些地方作了停顿,试着用“/”在课文中标记。
4、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件)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钟子期)
3、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4、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善哉”。
这两个“善”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2)、“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3)、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4)、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6、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
(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 必得之
1、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谊。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
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优秀诗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一、复习导入
1、师生互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理解知音难求
1、课文的标题是“伯牙绝弦”,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教师适时板书:子期死)
2、子期的死对伯牙的打击如此之大,是因为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都爱音乐)
3、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体现出了他们的这一爱好呢?(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作答。)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钟子期的赞叹,通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句子,感受伯牙琴技的高超和钟子期超凡的音乐鉴赏能力。)
5、仅凭听出了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这两点就能断定钟子期善听吗?还有哪一句也体现出了钟子期善听呢?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6、想象伯牙还能将什么样的情感融入到琴声中,钟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
出示: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明月!”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 兮若 !”
(指导学生试着填空并朗诵读。)
7、教师适时总结:伯牙能如此熟练地将生活中的事物和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他的琴声中,这正好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呢?(善鼓琴,琴技出神入化。)而钟子期如此善听,真可谓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理解“知音”)。
三、深入学习,理解绝弦
1、师过渡:这样深厚的知音情是多么令人羡慕啊!两人约好来年再见面,却不料钟子期因染疾病而离世,两人生死相隔。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感受伯牙内心的悲痛,体会子期死,世上再无知音;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
3、体会伯牙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4、讲解:伯牙悲痛去世的同时,也悲痛知音的难求,他断绝的不仅仅是“弦”,更是他的爱好,他在用最极端的方式祭奠自己的知音。对朋友如此深厚的情谊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5、小结:子期死了,俞伯牙的琴碎了,心也碎了,这一曲《高山流水》却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伯牙破琴谢知音的故事,也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成了东方文化之瑰宝。让我们跟着《高山流水》的音乐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着音乐的无穷魅力去感受古人纯真的友谊吧。
(播放《高山流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阅读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总结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