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共1课时 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学习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但是基于平日经典诵读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一定的语感,理解起来也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所以教学本课应该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3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 背景导入,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友情有关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谁来读?这是谁与谁的故事?你能介绍他们两个的资料吗? 学生资料介绍。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吧。 二、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知音”。 1、导出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相互学习。 学习指导(1): 跟对子同学好好地读读课文,着重读好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准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比比谁能把课文 准确,读流利。 2、指名读文,纠错,师生评价,导读难读句子——以“哉”、“兮”等词引导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3、相机再指名朗读,出示画好停顿的全文课件,齐读全文。 三、正确翻译课文,进一步体会“知音”。 1、导出学习指导(2),引导学生探究疑难。 学习指导(2): 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和小组同学认真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翻译、理解。 2、学生交流翻译理解。 教师:课文一共有五句话,请各小组按照顺序进行理解交流。 学生交流、补充理解。 教师小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我们就可以用这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 3、指名一生讲述全文意思。 四、深化朗读体会,深刻感受“知音“。 1、导出学习指导(3),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指导(3): 结合译文,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你能从哪些语句里面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呢?(结合具体文字、自己收集的资料谈理解、感受) 比比谁学得认真,学得投入,学得有效果,看谁能结合具体的文字正确谈出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现: 课件出示: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教师适机引导: ①通过伯牙的琴声,就能看到峨峨的泰山、洋洋的江河。可以想象,当时钟子期的神情会是怎么样的呀?(激动、惊叹) ②让我们带这样的神情再读读这句话吧。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伯牙的琴声中有峨峨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你们认为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什么景象呢?钟子期会怎样赞叹呢?让我们再随着美妙的琴声,去尽情地想象,然后模仿书上的语言说一说。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 课件出示: 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 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 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兮若____!” 师生共读。 教师:就是音乐的魅力,让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人结下了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谊。他们二人欣喜若狂、兴奋惊叹,就让我们再次把他俩的这份心情表现出来吧! 男女生各读一遍。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交流。 五、顺情而写,抒发激情。 教师:面对痛苦绝望的伯牙,你想安慰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吧。 学生展示,教师简单点评 六、拓展阅读,感受知音文化的传承。 教师:正是这伯牙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却又失去知音的伤痛,才让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一代又一代传诵它。本文用杂记的体裁记述了这个故事,老师找到了 冯梦龙小体裁的《伯牙绝弦》,从中节选了一段,请大家认真读读,读后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呢?为什么? 小结:我们课文中的叙述短小精悍,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小说体裁则写得生动具体,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希望同学们能够走进不同体裁的文章,去感受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 七、深情小结,升华情感。 千古知音虽难觅,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遇到知音,我们一定要应该好好珍惜! 让我们深情朗诵一遍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