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
4、生读题,正音弦(xián)。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求做到字正腔圆。)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下面,我们按节奏,把课文读一遍。(师范读,生跟读)重点指导语气助词“哉”、“兮”。
4、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5、借助注释、工具书,试着同桌互相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6、检查自学情况。
1、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来看看题目:伯牙绝弦,什么意思?
绝,断绝;弦:琴弦。伯牙断绝了琴弦。也就是说,伯牙再也不——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到伯牙再也不弹琴的,哪一句?
引出文中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指导朗读。
4、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乐曲——《高山流水》。
5、多么动听的乐曲啊!可是这样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却选择了——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6、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了,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他俩是什么关系?——知音
3、“知音”是什么意思?
3、伯牙是琴仙,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却是樵夫,一个砍柴人而已。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差甚远,伯牙为何把子期当作知音?
4、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念” 、“必得之”是什么意思?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必定、肯定的语气。
7、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又听懂什么?
引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8、引读: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子期赞叹曰——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子期赞叹曰——
9、“善”是什么意思?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意思一样吗?
10、子期见到的是怎样的泰山?怎样的江河?
11、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泰山的高大,江河的宽广。
12、拓展练习:伯牙是琴仙,他的琴声不只是高山、流水,那伯牙还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
(出示相关词语,学生仿句练习)
1、无论伯牙想什么,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念”与“志”都是什么意思?
3、子期除了听懂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琴声里的心声,伯牙内心在想什么?
4、谈“志向”、“胸怀”。
5、当伯牙遇到了子期,一个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一个他苦苦寻觅的知音,他的心情如何?
1、好不容易遇到知音的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再相见。无奈世事难料,子期死了。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心情如何?
2、引读: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曰——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曰——
3、肝肠寸断的伯牙,一次又一次地哀叹——(世再无知音)
4、伯牙哀叹世上再也没有了知音,所以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子期死后,为寄托哀思写下的一首短诗。
6、伤心,伤心,复伤心!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
7、和着高山流水的乐声,我们试着回顾一下这动人的故事。(试背诵)
8、用自己的话说动人故事。
课文用了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内心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你的好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