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初次上此课选用的是六年级学生,这是他们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补、改、删等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但本次上课选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初上五年级,初次接触文言文,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有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上均有调整。
教学重点: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课前互动
“每日一推荐 ”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1、92小学六(5)班欧阳施毅同学推荐展示“六(5)班学生小艺术作品”。
2、五年级学生谈谈观后感。
3、借用单元导读中的话小结并导入新课。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艺术,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古文。
二、导入新课。
读课题《伯牙绝弦》,强调“弦”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1、 大声读课文两遍以上。
毕竟是古文呀,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两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2.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提醒学生随时动笔批注。
预设1、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预设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教师指点:觉得难读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意思。我们先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谓”:查字典理解——认为。
“志”“峨峨”“兮”“哉”:看注释理解
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想,加上自己的理解。
师生根据意思给以上两句话划出节奏。
4、初步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兮”“哉”语气词的朗读。延长、停顿
结合词语、古诗文想象朗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5、指导整篇文言文的朗读。
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大屏出示划好节奏的全文。
指名读
男女生竞赛读。
四、放手学生,交流已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们班的全班的智慧最大化。来看看你不但会读而且还读懂了哪些内容。
预设:(1)、善。一字多义。
(2).知音的含义
(3)伯牙绝弦的原因
(4)伯牙的资料
(5)古文的大意
五、鼓励质疑,引导质疑。
1、师出示伯牙资料简介。
2、引导学生将资料和课文相联系,引发疑问。
3、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找出问题间的内在联系:
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子期死,谓世再无知音
↓
从文中的哪里可以体会到子期和伯牙是知音?
4、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思考最后一个问题。
六、思维碰撞,体会知音:
1.交流汇报
预设(1)从“志”中体会到
(2)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的“念”和“志”体会到。
2、重点指导:志---心中想的事物;心中的志向。
用琴表达“志”——善鼓
听琴声明白“志”——善听
3、以情激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不用说不用看仅靠琴声一个就能表情达意,表明所想所志,一个单听琴声你能明白。这就是——知音呀!
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所有的感情都融在这句话中。
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有的幸福就化为了一句话。
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教师小结:佩服作者,多么干净、简洁、准确的语言!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与回味。
七、痛失知音,抒发感情
1、大屏出示子期死,伯牙悲痛欲绝的资料。
2、引导学生抒发情感,进行语言训练。
此时,高山流水依旧。但知我心,知我念、知我志的人却不在了。此时的伯牙最想说的事——
加上这样的词,就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伯牙在说:
悲哉——
痛哉——
3、指导朗读:
所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读)
八、感受知音,珍爱拥
1、创设情境,传唱知音
师借助“资料袋”内容千古传唱怀念知音
预设:伯牙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纪念知音。几千年来,人们也用文字记录知音难觅。故事发生后的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
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
学生可读全文也可背全文。
2、鼓励学生寻觅知音。
3、总结全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说看到一朵花开放,就知道整个世界的美好。今天,借用此句,借用此文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琴一知音,一知音一人生”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搜集和知音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心
志 知音
念
附课文: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é)峨⑤兮(xī)⑥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⑦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⑧世再无知音,乃擗(pǐ)⑨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⑧谓:说。⑨擗: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