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体会《月光曲》的魅力,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了解故事梗概。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要点,体会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区分联想与写实。
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从对月光与大海的描写中理解月光曲的节奏与旋律。
教学流程预设:
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你们知道现在放的曲子叫什么吗?
生:喜欢,是月光曲。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6课《月光曲》。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是写谁的故事?他是什么人?
生: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生:是或不是
师:请看屏幕上的词语。
师:传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民间流传的说法。
师:传说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构夸张的。我们现在知道了《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1、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2、文章中从哪到哪是描写第一首曲子的?从哪到哪是描写第二首曲子的?
3、盲姑娘知道为她演奏的人是贝多芬吗?
教师巡视课堂,随机指导学生。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故事的起因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请看屏幕。
师:断断续续怎么理解?
生:不熟练,有停顿。
生:时断时续,指琴声不连贯。
(B)师: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B)生:(钢琴有毛病;曲子太难;弹琴的人有困难)。
师:为什么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
生:因为他在一条幽静的小路散步。
师:正是因为幽静的环境让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
师: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生:贝多芬来到小镇散步听到盲姑娘弹琴。
师: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近茅屋?(分析第三自然段。)
生:因为他听到了自己的曲子。
师:贝多芬又听到了谁和谁的对话?
生: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
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他们的对话。生:画出相关课文。
师:通过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盲姑娘非常渴望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奏的。
分角色朗读体会主人公的心境情感体验。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扮演盲姑娘和皮鞋匠,其他学生旁白。
(感受盲姑娘的善良和哥哥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请大家分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呢?(兄妹间真挚的感情感动了贝多芬)
生:因为他同情穷人。
师:盲姑娘知道为他演奏的人是贝多芬吗?(小组讨论)
生:不知道;知道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她知道是贝多芬?
生:从两个“您,您---”可以看出。
生: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
师: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小组讨论)
(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
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贝多芬有了巧遇遇知音的激动。
师: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
师:贝多芬还看到了什么?
师: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得是什么?他弹得和他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生:是月光曲,他看到了月光下的景物。
学习第九自然段
师: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月光下的大海。
师: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啊!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自然段。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谁能说给我听?
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
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⑵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⑶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那是他们的想象。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因为他由音乐产生了联想。
师: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生:月光下的大海。
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生:因为她听得入了神。
师: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3或是4.
(B)师:说一说或者画一画,你找到的画面?
(B)生:或说或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第九自然段,请读出月光曲的旋律。
生:朗读第九自然段。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生:他们没有发觉贝多芬已经离开。
作业:组织学生续写课文: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贝多芬离开后兄妹间的对话。
师:盲姑娘会对哥哥说什么?哥哥又将如何回答。
板书设计:26月光曲
贝多芬 传说
闻琴 感动
知音 激动 创曲
好像 联想
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