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语言形式上:一是学习“善哉, 兮若 ”的语言表达形式,二是伯牙得遇知音的感慨处引导学生用“善哉!善哉! ”练笔。
4、在诵读和学习语用中理解、体会知音文化。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了《杨氏之子》,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也比较熟悉。此外,这篇文章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因此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应不会感到困难。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基于以上情况,在读懂内容方面,先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真对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引导;对文本内涵、“知音”文化的理解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学习语言感悟、体会。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语言形式上:一是学习“善哉, 兮若 ”的语言表达形式,二是伯牙得遇知音的感慨处引导学生用“善哉!善哉! ”练笔。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学习语用中理解、体会知音文化。
一、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一)尝试读文。
1.教师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课题?
(指名学生读课题后齐读课题)
2. 理解“ 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题的意思,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质疑: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要注意恰当地停顿。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请两名学生读全文。)
【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理解读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2.研读重点词句。
(1)出示:善哉 峨峨兮,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哉”和“兮”的意思,并读出感叹的语气。
(2)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读出感叹的语气。
(屏幕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两名学生读,然后齐读。)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借助注释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把词语读好,看来,读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我们再看,这里还有一些没注释的词语,没注释的词语就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了。
(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
(4)出示第一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志”不仅仅是想的意思,更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伯牙是借琴声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第二组: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理解“念”和“志”字意思一样,都是想的意思。)
“必得之”是一定知道伯牙心中所想,最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无论伯牙心中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6)出示第三组: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引导学生理解到:“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3.生齐读课文。
【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使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二、读出韵味,背诵课文。
1.师生合作读文。(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
2. 两生合作读文。
(指名分角色读,一生读写伯牙的句子,一生读写子期的句子。)
3.男女生合作读文。
(男女生分角色读。)
4. 背诵课文。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学生借助提示试
着背诵。出示:
伯牙绝弦
伯牙 ________________ ,
钟子期 _________ 。
伯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在__________ ,
钟子期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伯牙_________ ,
钟子期___________ 。
子期 ____________ ,
伯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此环节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以致达到熟读成诵。】
三、理解故事,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两名学生讲,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小结:听着这样美好的故事,我们不禁要想,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有着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
4.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出气势。)
5.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还会想到什么?请你用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这样的形式来说。
(预设: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茫茫大海。)
6.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
(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__________ !
善哉,________兮若________!
善哉,________兮若________!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
(教师以“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日——”
“我志在皎皎明月,你钟子期日——”
“我志在皑皑白雪,你钟子期日——”
“我志在茫茫大海,你钟子期日——” 引导学生对答。)
7.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预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板书:所念、必得。)
8.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预设: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9.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配乐《知音》
(学生写后交流。)
10.是呀,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预设:知音。)(板书:知音)
11.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 天意弄人,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伯牙,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课文中最后一句话。)
12.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们一起轻轻吟诵。
【此环节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知音。】
四、传唱知音,诵读经典。
1.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在诵读中传唱知音。】
板书: 25 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知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