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字典等工具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高年级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1、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深刻感受、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2、(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故事,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伯牙绝弦》。)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碰到有生字的地方或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3、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你们读通顺、读流利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可不同,它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根据你们的理解把文章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现在听听老师读好吗?看老师是在哪些地方停顿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让我们齐声把课文读一读吧!)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真是越读越有滋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课题“伯牙绝弦”的意思?)〈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学生自学,理解课文
(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3、集体交流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的意思)那后面的两个“善”又是什么意思?(啊!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4、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那后面一句谁读懂了?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广大!”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意思就是说——(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5、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古文表达
a、师:在当时的楚国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既然是有名的音乐家,那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大家想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景象呢?(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b、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
c、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师:假如现在你们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你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d、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总结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场悲剧故事,它就是——《伯牙绝弦》,我们今天也从这个故事中见证了一份人生的美好,它就是——《伯牙绝弦》,我们今天更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一份人生的温暖,它就是——《伯牙绝弦》。
六、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并讲给家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