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诉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本的目的。
2、通过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的友谊,从而明白友情的可贵,懂得珍惜友情。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如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容易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友谊。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至少读三遍。
2、读通句子后,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文章意思。
3、古文是离我们年代叫久远的古人所说的话,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难读,比如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有些语言是因为我们不理解,才觉得她难读,古文中也确实有些字眼较难理解,比如这个绝种的“谓”我查了字典,他的意思有:1、称为2、以为、认为3、评论 你们觉得在文中应该是哪个意思?那“乃”呢?(于是,就)
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这个句子就不难读了,谁来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这个“善”表示称赞,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词?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哉”、“兮”都是语气词,表示感叹和“啊”的意思,所以读的时候要停顿,而且语气要拖得长一点,这样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谁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现在你们有没有信心一口气将文章读下来?齐读。
师:没读几遍就能将古文读成这样,你们真了不起!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合作读一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结合注释先自己练一练。
伯牙——楚国人士也,被人称为“琴仙”,钟子期,一介砍柴的樵夫,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不期而遇了,当晚的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发现有什么特点?(都是AABC型的词语,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你能照样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依依杨柳)
这一句中“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气势雄伟的泰山 第一组的同学,读出泰山的气势雄伟,第一二两组的同学读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读出泰山的高耸入云。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心领神会地赞叹! “ “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气势,“兮”字语气词,记得拖长一点
一齐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把你们看到的广阔无边的长江,浩瀚奔流的黄河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巍峨的泰山。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只有高山只有流水,现在我就是伯牙看看是否我想到什么子期真的都能听出来。
师:请听我弹上一曲,我悠然抚琴,志在高山——
你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让我在为你抚一曲,志在流水——
你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知我者,子期也!今日我兴致高昂,再弹一曲,志在徐徐清风——
你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善哉,徐徐春风温暖我心,我再次抚琴,志在皎皎明月——
你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不论伯牙他弹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能听出来,用课文里的一句话,就叫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就是——知音。凡我所想,我得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是——知音。遇到知己,伯牙我欣喜万分,从此刻起,我谈到高山时,必定有人听出我那如泰山般高远的志向,他就是——钟子期,当我弹到流水时,必定有人听出我那如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他就是——钟子期,无论我伯牙弹什么,都有人能体会,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他们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从此他们形影不离,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跟着音乐朗读1到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传说,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二人都觉得相见恨晚,于是相约在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秋天伯牙如月而来,他是多么想见到钟子期呀!只可惜天意弄人(音乐)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自欺冰冷的墓碑,从次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多少个怆然的夜晚也改变不了子期以长眠于土,化作蓬蒿一荒丘的事实!故事讲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伯牙在干什么,听到了他在说什么?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来读者最后一句?
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
师: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着它,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正真了解自己的人称为知音,知音难觅,若已找到,请一定珍惜!
就像我们的生命需要营养一样人们的成长也需要友情的滋润,老师给你们找了一些关于交友的诗句,希望你们读一读: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温故知新
1、选择下列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句子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英咀华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