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知音”文化。
3.体会语言的凝练优美,章法结构的严谨奇美。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知音”文化。
体会语言的凝练优美,章法结构的严谨奇美。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1、同学们,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做《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首曲子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2、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齐读课题,特别提醒弦的读音
1、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了,谁能告诉我,”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扯断琴弦,也就是说,伯牙不弹琴了等。)
2、伯牙为什么会扯断琴弦不再弹琴呢,现在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个故事。
谁来试着读一读? (读得字正腔圆,正确流利,可是,读好文言文不光是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那就要注意文言文句中的停顿,读出节奏感。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1.听了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了吧?(伯牙和子期)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昨天的预习,再次读读课文,弄清每个句子的意思,可以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3.在读书前咱们一起回顾一下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反复诵读加揣摩、联系上下文、参看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等等)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读懂课文。
4.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谁来告诉老师,伯牙、子期是怎样的人? (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善于听琴)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四次)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 后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可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是啊,在文言文中,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5.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此段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吗?
(生略)
6.引导朗读: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四字词。(生想象)
师: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幻灯出示(2、3两句)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幻灯出示: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7.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8.分角色读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师: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
师: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
9.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种情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是啊,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2.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这时的他们。真替这对知音感到高兴。
3、现在请大家带着这种欢乐的情感再读课文1──4句,感受这对 知音的心有灵犀。感受知音相遇的融洽和欢愉。
4、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在,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课件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5、是啊,纵有千种风情,万种思绪更是与何人说呢?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时候,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当他志在流水的时候,再也没第二个人会像钟子期那样对他说(生读)。
6、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我希望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去见证一份人生的美好,去感受一份人生的温暖。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1.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