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本节课是文言文,文言文中有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 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 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课文内容。
3.感受知音的含义,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本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课文内容。
3.感受知音的含义,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描写景物的词“依依杨柳”,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课件出示)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他俩间的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短短的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题目是《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一)初解课题
1. 绝的意思---断绝(借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2.课题意思 引导学生用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意味着什么?(终生不再弹琴,彻底放弃弹琴)
3.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2.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4.理解课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哉、兮、善、志、念
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
什么叫知音?
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音乐、古琴。)
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小组学习)
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这一段中的“峨峨” “洋洋” “江”、“河”的意思。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高大巍峨、挺拔险峻、高耸入云……)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指几名学生读)
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大家写一段话
我想对伯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记忆,分组背,比赛背
1.课内 群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钟子期伯牙》、《蔺相如与廉颇》、《羊角哀和左伯桃 》
2.课外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