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能运用查阅注释和网络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理解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美语言。
运用网络讨论的工具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对于读懂文言文、古白话文的方法已有初步认识,依据注释能大致读懂。因此,本课在复习、运用旧知的基础上,借助平板电脑,进一步提供新的网络工具书和讨论平台,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在实践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尝试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情感体验,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
1.谈谈不同类型的朋友。
2.导入新课,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
3.板书课题,读准字音和停顿。初识主人公。
(一)自由、大声读课文,同桌互助互查,读准字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复习方法,独立运用,感知文意。
五年级学习了《杨氏之子》,当时都学会了哪些方法呢?(联系上下文、查阅注释、借助工具书等)
一边思考一边做批注。在平板电脑上点击链接,借助文言文字典的网站来查检字义。
2.全班交流,质疑探究。
理解“善”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体会“一字多义”的现象。
3.创设情境,完整感知故事内容。
(三)依据意思,读出节奏和韵味。
1.根据文意,独立尝试在文中画出停顿。
2.聚焦难点句,同桌合作探究,在平板电脑上借助QQ讨论组中的白板功能,上传展示讨论结果,全班反馈交流。
(1)读准“兮”字的停顿,语气词要和前面快速连读。拖长音读,更有古文的味道。
(2)师生合作,根据意思读好“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一句的停顿。
1.同桌讨论,把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发布到QQ讨论组里。梳理汇总中心问题。
2.对话文本,激情朗读,体会“知琴音”
调动联想和积累,丰富表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怎样的江河?
读出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感觉。
3.延伸探究,结合资料,体会“知心声”
钟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
联系《高山流水》的创作过程资料,你认为,子期还听懂了什么?(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思是:“心底仁厚的人,常寄情于高山;才思敏捷的人常寄情于流水。”刚才我们说,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志”是什么意思?想。现在你再品品,“志”还有什么含义?
师生配合朗读,表达理解和赞叹。
就是这样琴声也懂,心情、志向、胸怀都懂,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回环诵读,体会痛失知音的情感,理解破琴绝弦的决绝。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表达情感体验。
2.熟读成诵。
在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当堂阅读、思考、练笔。
1.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点击链接,阅读中国历史上更多有名的“知音”故事,读后谈谈你对“知音”理解。
把自己的观点写好后,用照片的形式发布在讨论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