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从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注释自读自悟,感受知音之间真挚的友情。
3.背诵课文,培养动手书写的习惯,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展现生本理念,渗透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自读自悟;其次依据文本语言,体味文言一字多义等语言特点;充分发挥文本的文体特点,增强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遵循“人文为线,语言为珠”的教学理念,围绕语言对话、交流、表达,感受知音文化的韵味,激活对知音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是体现高年段的学习特点,课堂中加强“写”的实践,做好课堂笔记。
体味文言一字多义等语言特点。
一.书读百遍读知音
1.出示有关知音的诗句,说说你的理解:初步感受知音。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四时皆为觅音时,为何知音却来迟?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千古流传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第二次学习文言文,我们也做一做古人,读一读古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声音诵读。
3.反馈:和现在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标点、竖式)
4.读文言文要抑扬顿挫,请同学再用心去读,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读出有标点的感觉。
5.反馈指导读。谁来说,你读到哪个字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这是文言文?(指导理解——重点为:曰、哉、之、兮)
6.老师将《伯牙绝弦》分成了三段,尝试着给短文标上标点符号。师生反馈,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下面的注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高山流水品知音
1.同学们读书真投入,有读文言文的天赋。读到这里,读出文中的主人公是哪两个?反馈:出示图示——板书:俞伯牙钟子期 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这两个人?重点:善——擅长
2.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默读课文。
▲反馈:说说自己的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想到的是什么?反馈
据记载,当年的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古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配乐欣赏)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反馈:气势雄伟、高不可攀、挺拔险峻、高耸入云……对比阅读,体会韵味。指导读文。
▲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指导读出气势与激情。
▲钟子期的话中还有一个赞叹的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指导读出赞叹的语气。
▲伯牙转拨琴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水?反馈:广阔无边、浩瀚奔流、一望无际、广阔无边……指导读文。
▲透过这高山,透过这江河,你想伯牙还在表达什么?这一切只有谁听得懂?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引读文本,体会知音的境界。
3.同学们,伯牙所念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蒙蒙细雨”,还有“白雪皑皑”……,你可能会有什么?(拓展书写)反馈阅读。
4.千言万语就只一句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断琴绝弦悟知音
1.伯牙和了期只是一次相遇,却结下了生死之情,读一读下面的材料,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出示材料: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琴声虽好,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与钟子期相识在一个风雨之夜,伯牙停船避雨,伯牙弹起琴来,抒发心中的孤独与寂寞,却不料遇上了打柴回家的钟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
此时的伯牙心情会怎样?
2.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啊?(音乐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约定来年中秋再见的时候,钟子期却不幸病逝了: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抷无情的黄土,面对逝去的知音好友,你会是什么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抷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同学们,伯牙是一个大乐师,音乐对伯牙来说,就是生命,琴就自己的至爱,这意味着什么?
3.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指导读句:铿锵有力,悲愤痛苦的感觉。
4.这样的知音,这样的悲愤,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指导读,引读。
5.伯牙来到了子期的坟前,悼念这位只见过一面的知音人,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6.出示材料对比,想想说说,你对知音有了什么更深的体会?反馈:音乐的魅力
7.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诵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