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对事物的认知具有自己独特的鉴赏能力,在多年的音乐课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上也具备初步的见解。
1、将音乐与课文相结合,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师:上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剪切后的《月光奏鸣曲》,音乐只符合课文中的三幅画面)。
学生闭眼倾听音乐。
师:听了音乐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平静的大海,一阵风吹过,海面上波涛汹涌,狂风卷浪。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得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6课《月光曲》。(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第八、九自然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这段音乐呢?(出示课件: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8、9自然段,用“——”画出皮鞋匠兄妹联想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
(2)、仔细读读皮鞋匠兄妹联想的部分,想一想一共分为几幅画面?分别是哪几句话?
指名读自读提示。
学生按照自读提示要求自主学习,然后再汇报。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讲解:
(1)师:哪些句子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呢?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月光洒进房间内的景象么?那你能说说当时的情景么?同学们看,这就是月光洒进房间内的景象。(课件展示图片)
师:如此美的景象,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幽”
师:我们一般会用“清”来形容什么事物呢?所以“清”具有“亮,晴朗”的意思。“幽”如果让你来组个词,你最先想到哪个词?所以“清幽”给你一种宁静的美感。
师:你能将这种宁静的美感用朗读表达出来么?
(2)哪些是描写兄妹俩联想到的句子呢?
师:皮鞋匠兄妹的联想一共可以分为几幅画面呢?分别是哪几句呢?
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将三幅画面总结后板书在黑板上。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师:既然海面上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以此来体会一下贝多芬的琴声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
(3)指导朗读
师: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清幽,舒缓,你能将这舒缓的旋律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么?(生跟随老师的引导朗读第一幅画面。)
师: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的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谁来读?(生读描写第二幅画面的句子。)
师:强音乐骤然响起,海面上波涛汹涌,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也越来越快。谁来读读。(生读描写第三幅画面的句子。)
师:三幅场景连起来读会更美。(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这三幅场景分别是曲子中的哪一段呢?(生汇报)那我们配乐来朗读以下好么?
师: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读,希望老师的朗读也能让同学们体会到贝多芬音乐的意境美。(学生听音乐,听老师读课文)
师:同学们,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教学写作方法:
1、体会联想的好处:
师: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如此美又丰富的景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贝多芬的技艺高超。
师:高超的技艺是不置可否的,音乐是一门艺术,,文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该感谢贝多芬高超的技艺,但我们更改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文章,如果老师把兄妹俩联想的句子去掉,会怎样呢?(出示课件,对比阅读,体会加上联想的好处。)
师:失去了这段联想的句子,这段文字平淡,乏而无奇,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段有关联想的文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荷花》的片段。)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观察时不仅要将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更要适时地进行联想,这样才会使我们文章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情感才会更深刻。
师:但联想也要有所依据,不要漫无边际,由实实在在事物进而引发的联想,这样才会更贴切,更感染读者。
2、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集安的枫叶历年来都会引来许多的游客,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图片会联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写在本子上。
四、总结:
师: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钢琴曲,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展开想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