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一、揭题导入: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生读。)
2、理解题目意思: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伯牙的资料,谁来说说他是什么样的人?“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进一步引导质疑: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产生?(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二、整体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味美)
2、指名读。
三、初解绝弦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行自读、理解,然后和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谁来说说伯牙为什么会绝弦?(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章,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再解绝弦
1、因为钟子期这个知音死了,所以伯牙绝弦,请同学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然后和小组同学进行第二次讨论。
2、师生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指导读这一句,读出泰山的巍峨。)
(3)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
(4)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含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5)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指导生练习用书中的句式说话。)
过渡: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真可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
(5)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回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相见时的融洽和快乐。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6)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7)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小结: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
师:他用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归纳总结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