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月光曲》创作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意境十分优美,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这是六上的一篇精读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对于文中传说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并不难理解。即从文字到内容的理解不会构成认知上的障碍。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文字的鉴赏力还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领悟到文中语言之美。同时,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没有得到同步发展,比如穷困,比如爱心,比如对音乐的挚爱,比如同情和怜悯,这些都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因此他们很难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不能很深刻地体会到月光曲所包含的情思,不能很好地感受到乐曲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创造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月光曲》创作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创造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
1、(课件显示贝多芬的照片)你们认识这个人吗?说说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2、生交流
3、(课件显示简介贝多芬的内容)老师也收集到这样的一段话,请大家看看。
4、(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之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写了好多名言,这是其中的一句,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5、 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贝多芬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在“月光曲”这三个字前面写上“26”)
齐读课题,学习多音字“曲”
导入:《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读完之后,简要地说一说这传说的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①课件逐行出示生字新词,每行指名一人朗读
蜡烛 谱写 幽静 失明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陶醉 苏醒 飞奔 记录
莱茵河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②全班齐读生字新词两遍
③提问:“霎时间”什么意思?与它相近的词有哪些?
④比较:“幽静”与“清幽”
选词填空:
清幽 幽静
a.来到这( )的小镇,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b.月夜,我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交流传说的主要内容。(指点: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导入:那么,课文是怎样详细地叙述《月光曲》的谱成过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读课文吧。
1、默读课文的2——7自然段,用“——”划出描写贝多芬听到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次听到后,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在书上做批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生默读、思考,师巡视
3、全班交流,交流要点如下(交流要点的顺序可依据学生的发言而改变):
⑴“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弹得正式他的曲子。”
①师:贝多芬先是听到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谁来说说?
交流大意:贝多芬先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因为弹的正是贝多芬的曲子,所以贝多芬这时心里会想:谁在弹我的曲子呢?怎么弹得这么不熟练?我去看看吧。(师板书:听到琴声)
②师:这就是故事发生的——?(生答:起因)。
⑵“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①师: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继续交流
交流大意:接着,贝多芬又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后,贝多芬心想: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师:这说明:这时候贝多芬心里充满了对兄妹俩的——?(生答:同情)(师板书:同情兄妹)
②追问:你是怎么知道贝多芬当时心里是这样想的?
交流大意1:因为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听出言外之意。他从姑娘第一次说的话里听出了姑娘梦寐以求能听他亲自弹奏,这说明姑娘十分热爱音乐;他还听出了姑娘之所以不能听他亲自弹奏是有苦衷的,她是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所以贝多芬听了后,就很同情姑娘,想要满足姑娘的心愿。
交流大意2:贝多芬还从姑娘说的“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里听出了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听出了姑娘很懂事,很会体贴人,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听出了姑娘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所以贝多芬很同情姑娘,想要满足她的心愿。)
师趁机引导: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发自内心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要说是“随便说说”呢?
③指导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师:你们真会思考,太棒了!是呀,穷哥哥爱妹妹,妹妹也很善解人意。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你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来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只读对话部分)
评议、指点
男女生分角色读,师引读。
④提问: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知道盲姑娘是因为家里穷,没办法听贝多芬亲自弹奏。那么,你从文中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穷?
⑶“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师:(指着板书)除此之外,贝多芬还听到什么?再继续交流
交流大意: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夸奖。听到盲姑娘的夸奖后,他心里想:没想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竟然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她真是我的知音啊!我要再为她弹一曲。(师板书:遇到知音)
②追问:
贝多芬为什么会认为盲姑娘懂音乐,是他的知音?
你知道盲姑娘是依据什么猜出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吗?
③指导朗读盲姑娘说的话
师:同学们,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她万万没有想到:贝多芬这么伟大的音乐家会到她家里来,会为她这么贫穷的一个姑娘弹奏。此时,她的心情肯定是十分激动的,谁来读读盲姑娘说的这句话?
指名读
评议朗读(指点:句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要读出肯定;两个“多”字要读重音)
再指名读、齐读
④提问: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⑤师小结:是的,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竟然会遇到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都是十分激动的。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伯牙绝弦》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于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后来子期死了,“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便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
(课件播放当时的夜景)师描述: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课件播放贝多芬弹奏的画面)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又按起了琴健,穷兄妹俩听着这美妙的琴声,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这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下课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月光曲》创作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创造的美丽意境和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的好处,学习叙事中联想的写作方法。
(课件播放贝多芬弹奏的画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是因为有感于知音,想为盲姑娘再弹一首,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又按起了琴键。那么,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1、请大家默读第9自然段,思考老师刚刚提出的问题,并想一想每个画面如何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交流要点:
⑴皮鞋匠听着琴声,联想到三幅怎样的画面?
生交流,师边播放每幅画面的课件,边引导学生概括板书:
月亮升起 洒满银光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 风卷巨浪
⑵盲姑娘听到琴声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生交流,师播放画面课件并板书:波涛汹涌
⑶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师:同学们,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太美了,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再现出来?指名读
评议朗读,(课件出示汇总的画面)利用课件指导朗读
再指名读,齐读
2、感悟《月关曲》的曲调、内容
⑴师:同学们,这《月光曲》的曲调课文没有直接写出来,但你能从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中感受到《月光曲》的曲调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交流,师依据交流内容适时在每一行板书的后面分别写上相应的词语,形成如下的板书:
月亮升起 洒满银光 (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逐渐增强)
月光照耀 风卷巨浪 (高昂激越)
波涛汹涌
⑵引导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师引导:那轻幽舒缓的音乐,仿佛是贝多芬在说穷兄妹俩具有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接着音乐逐渐增强,这时曲调出现了波折,这仿佛是贝多芬在——?(生答:赞美穷兄妹俩的智慧);忽然,音乐变得高昂激越,这仿佛是贝多芬在——?(生答: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⑶欣赏《月光曲》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这《月光曲》的曲调优美吗?想听吗?让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吧。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交流
⑷配乐朗诵第9自然段
师:同学们,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伴着《月光曲》的旋律一起来把第九自然段美美地朗读一遍吧。
再次播放《月光曲》,生伴着乐曲齐读
3、悟写法,迁移练笔
⑴师:同学们,这段中有两个词“好像”、“仿佛”,你知道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吗?
生交流
师指点:文中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区别联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志。
⑵请大家拿起笔,用“——”划出此段中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划出写由实在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⑶这段话写得太美了,但如果我把这段中联想的部分去掉,换成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对比语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生交流
师小结:如果去掉联想的句子,只写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由此,我们知道: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那么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⑷迁移练笔 :
师:接下来,老师要播放一首音乐,这首音乐叫——《森林狂想曲》,请大家认真听一听,听完以后,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将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要求语言要通顺,想象要合理。(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
播放乐曲
生动笔写,师巡视
展示、评议练笔内容
1、课文最后一段写什么?
2、从“飞奔”你体会到什么?(贝多芬激动和急切的心情)
1、师:同学们,从文章最后一句我们知道《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共为盲姑娘弹了两首,第一首是——?(生答:盲姑娘弹的曲子),第二首就是——?(生答:即兴创作的《月光曲》)(师板书:即兴创作)。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月光曲》的创作是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而谱成的(师板书: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这就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2、再次齐读第一节课读的有关贝多芬的那句名言。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完成下发的《检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