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技能
1、能熟读课文,做到句读正确。
2、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板书课题)
二、练读——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老师先来范读,大家注意听如何停顿。(师配乐范读)
我们齐读一遍,注意读好停顿。
三、品读——高山流水得知音
1、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板书:知音)
2、什么叫知音?(朋友)
3、朋友都是知音吗?(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4、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一个是上大夫,一个是樵夫,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音乐。板书:琴)
5、文中哪句话说明了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交流汇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此段)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交流汇报。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交流汇报。
6、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7、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四、悟读——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
五、诵读——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俞伯牙
千里知音一“琴”牵
钟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