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26、《月光曲》教学设计
码头镇 中响口小学 孙海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14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读中思考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识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大家还记得他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吗?贝多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贝多芬的话)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多么幸福!”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26课《月光曲》,一起亲临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和再次了解贝多芬让学生感悟贝多芬的高尚品质,从而为后面课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1、下面先让我们走进这对兄妹,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
(1)指名读兄妹的对话,说说你从她们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2)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感受。
过渡:穷哥哥爱妹妹,妹妹又是如此体谅哥哥,学到这,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好这段对话。
(3)男女生合作读
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打动,才毅然地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穷兄妹俩弹奏起来。
2、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课件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
(1)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2)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贝多芬没有回答。)
(3)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一位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么懂音乐,贝多芬发现,自己遇到了什么?(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又是个残疾人,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设计意图:我先由兄妹的对话引出贝多芬是由于同情穷苦的兄妹俩而为他们弹奏钢琴曲,继而抛出“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读中思考、感悟明白贝多芬由于遇到了如此热爱音乐,痴迷音乐的知音后才产生了创作的激情,由此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不但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而且善良、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随着认识的深入,学生情感的调动就水到渠成了。)
三、深入研读,感知旋律。
光有了激情还不行,还要有创作的灵感,请大家看这幅画面。(出示插图)
1、文中第几自然段描写出了图上的内容?(第八自然段)
齐读: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看着这美丽的画面,望着这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穷兄妹俩,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油然而生,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2、课文中哪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的旋律?(第九自然段)
3、现在请大家读第九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哪些是实在的事物,那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实在的事物用“——”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用“﹏﹏”画出。
(1)小组合作读。
(2)男女生合作读
(3)师生合作读
4、根据皮鞋匠的想象,我们来欣赏一下他脑海中的画面,看看和乐曲声是否相符。(出示配乐画面)
5、根据你的理解,谁能说说《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6、根据《月光曲》的曲调,正确地排列下面的图片顺序。(出示课件)
7、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了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学以致用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太美了,他让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因此运用
好联想是读写文章的法宝:(课件出示)
1、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观察事物时如果能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会更深刻。
今天我们了解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更知道了贝多芬展示给后人的不只是那动人的音乐,还有他那卓越的才华和善良的爱心。让我们铭记住这位音乐大师,铭记住这首《月光曲》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运用好联想对读写文章的作用,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然后通过小结让学生感受到这位大音乐家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对穷人有着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2、试听整首《月光曲》,听后把你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月光曲
同情 弹奏一曲
贝多芬 兄妹俩 有才华、有爱心
知音 创作《月光曲》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懂得月光曲的创作是因为贝多芬在盲姑娘身上找到了创作的激情,并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创作的灵感后才诞生的。我从兄妹的谈话入手,结合课后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读,读中感悟。学生步步深入,逐渐明白了贝多芬因为同情兄妹俩才为他们弹曲子;因为遇到知音才产生了创作的激情;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才有了创作的灵感。这样文章的第一个难点迎刃而解。2、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以及感受《月光曲》的旋律是文章的又一难点。为了让学生轻松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画出段落中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在了解文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种方式去读,读中感悟月光曲的旋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本堂课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各环节体会都很深,感情都很到位。美中不足的是中途多媒体出现故障,但学生丝毫没受到影响。我认为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