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少年闰土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少年闰土的阳光少年形象,体会“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依恋。
2.通过闰土少年与中年时期在“外貌”“语言”呈现的巨大的变化,去感受鲁迅先生语言的魅力,同时在欣赏与练笔中让学生学习、模仿并迁移,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阅读期待。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是第二学时的教学。作为自己本班的学生,学生的学力是比较清楚的。此时已处于高段的最后一学年,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他们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来尝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开展着探究性阅读活动,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学习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在练笔中学着迁移运用。同时在学文时也能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对比阅读中开展探究性的阅读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在阅读中关注表达,关注作者有如何效地利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展现少年闰土鲜明的人物形象。人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凝练而鲜活的文字,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阅读期待。
【教学过程】
一、抓住经典,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位伟人,他就是鲁迅。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他及他的作品,去感受这位大文豪作品的魅力。
1.再识鲁迅
经典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经典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魂”
经典作品:《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经典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
2.竞猜,激趣
阿Q、孔乙己、祥林嫂、九斤老太、狂人、赵七爷……这些令鲁迅纠结了一辈子的家乡人。即便是鲁迅离开了七十多年了,他们依旧活在鲁迅忧郁而温暖的目光里。
(1)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 )。
A闰土 B鲁迅 C孔乙己 D阿Q
(2)阿Q就要押赴刑场杀头了,他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把圆圈画好,是为了( )。
A不被别人笑话 B证明自己很能干 C希望不要杀他的头
(3)“一个人死了,到底有没有灵魂?”祥林嫂追问“我”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
么? ( )
A 害怕自己下地狱 B 怀疑自己没有灵魂 C 希望和自己死去的一家人在天堂里团聚
[设计意图]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于鲁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先设计高度浓缩性的经典(名言、评价、作品、人物)去吸引学生的目光,再以竞猜的方式将学生关注的目光拉向鲁迅先生笔下的家乡人,为认识其中一家乡人闰土做好铺垫。
二、细读课文,烙印闰土(15分钟)
(一)师: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我们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去感受鲁迅笔下那唯一的阳光伙伴。
1.这少年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为什么让“我”每每想起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与快乐?(他心中有着无穷无尽希奇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感受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机智勇敢的特点)
2.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看瓜刺猹”,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课文其实不止一次写了“看瓜刺猹”,找出相关段落(前后两次写刺猹)。
3.思考:作为大文豪的鲁迅先生是出于何种目的要这样来构思设计呢?这样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什么?
4.如果让我们同时对这两次的“看瓜刺猹”进行对比阅读时,细心的你是否能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呢?
( 二)品读感悟
1.品读讲述中“看瓜刺猹”
(1)大屏幕出示对话,学生自读批注。
(出示:第9—1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读出“我”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读出“我”的好奇、担心,闰土的勇敢,对闰土的无比钦佩、羡慕之情;读出猹的机灵狡猾,对猹的向往)
同学们,请你仔细默读对话部分,想想能透过其间的词或是句等文字读出你的感受或是画面?
(2)交流并随机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句重点体会猹的凶猛、伶俐;闰土的机智、勇敢、淳朴
(3)分角色朗读。
那当时闰土和“我”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把这两位好朋友请到现场来,看看图再想象一下,说说闰土是怎么说的?“我”又是怎么听的?(同桌分角色练读--男女生读,读出“我”的好奇、担心,闰土的勇敢,猹的狡猾))
2.品读记忆中“看瓜刺猹”( 美读画面,留驻经典 )
(出示: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读出“我”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思念和向往,感悟鲁迅文字凝练而鲜活的特点。
师:如果说闰土讲述的刺猹故事是黑白版的,那“我”记忆深处的刺猹就是彩色版的。那幅画存留心底几十年都不退色,那到底是一幅怎样静谧奇异的画面?那刺猹的场景又是如何惊心动魄?
(1)品读感受彩色的夜晚下那静谧奇异的美景。
(2)品读感受那刺猹场景的惊心动魄。
(3)引读:
师:是啊!在“我”收到闰土赠送礼物,高兴愉悦时,我不由得想起他,想起了那一幅画——
师:同样,在“我”遭遇了丧父之痛,又外出求学,颠沛流离、孤独寂寞时,“我”又想起了那个迷人的夜晚——
师:可以说那经典的画面成为了我力量的源泉,它浓缩了“我”二十多年来对家乡,对家乡伙伴深情的向往与思念!
3.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你能否读懂作者如此写作的用意?鲁迅的文字为什么深深地把我们吸引?(小结对比阅读中发现的异同点,感受鲁迅先生文字的魅力:简洁凝练鲜活有力度)
[设计意图] 利用在静思默想,圈画批注,分享交流,让一个“淳朴、善良、勇敢、机智”的少年闰土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树立起来,从而在自然无痕感受神异画面!在对比阅读中品味感悟,感受“我”对故土,对故乡伙伴深深的思念与向往。通过对文章语言形式的捕捉,批文入情,然后学习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个“情”的,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感受言语形式的特殊中来进一步加强情的落实,升华情的感受。感受到“言语”的温暖,学生心里才会感到温暖。
三、品味语言,感悟魅力(10分钟)
鲁迅的挚友、作家冯雪峰说,鲁迅的作品都是“独特的诗”,有独特的美。也有人感叹鲁迅是语言的天才,小说的天才。不可否认,鲁迅的语言正以别人几乎无法超越的简洁和力度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1.鲁迅笔下还有个“家乡的木偶人”,他又会是谁呢?从那外貌的描写中你能读出这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出示(外貌):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出示: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一次对比)通过二十年前后少年与中年闰土“外貌”上的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上的改变。
2.出示(语言):
(1)“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3)“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4)“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出示:“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二次对比)通过二十年前后少年与中年闰土“语言”上的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上的改变。
3.欣赏“圆规”杨二嫂”
“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个凸颧[quán]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bì]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líng dīng]的圆规。 ……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三度欣赏)通过鲁迅对豆腐西施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文字,你能看出“豆腐西施”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将阅读教学的目标直指“表达”。在阅读中关注文本的表达特色,领悟作者有效地利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现少年闰土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对比与欣赏中深入体会鲁迅先生凝练鲜活而有力度的文字,激发起学生对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期待。
四、学习模仿,迁移练笔(9分钟)
1.请你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一位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片断)
2.交流分享
3.二度修改练笔(课后)
[设计意图]在关注表达的思想的引领下让学生在学文中将所学到的写法进行迁移与运用,这既是检测学生的所学也是一课一得理念的再次
五、拓展阅读,延伸期待(1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课后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呐喊》以及老师推荐的《小学生鲁迅读本》,相信我们会收获更多的惊喜与思考,因为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时代的语言,能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设计意图] 像鲁迅这样真实、活泼、大胆表现童年情感和童年生活的作品,尤其是真实和大胆,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很少有能够与之媲美的。鲁迅作品中的这种真实和大胆,他反映的是孩子心底里最真实的感受和最强烈的渴望。我们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终身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
六、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简洁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外貌 凝练
看瓜刺猹 见识丰富 语言 鲜活
看跳鱼儿 力度
七、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也是“初识鲁迅”主题单元中鲁迅先生自己所写的唯一的一篇作品,可见其特殊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鲁迅先生的熟知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更直接,也更深入地走近鲁迅,亲近鲁迅,去感知其经典文字的魅力,我作了如下三点尝试:首先,引导创新课前阅读探究,将刘发建编著,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鲁迅读本》引入教学,作为学生课前阅读的重要文本。引导学生利用一周时间都以“鲁迅作品”为中心,进行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每天阅读一个单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单(素材中附“家乡人”学习单)。其中以课外自主阅读为主,课内班级交流,适度点拨为辅展开课前阅读活动。其次,课堂中进行对比阅读探究。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紧扣两次“看瓜刺猹”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将阅读教学的目标直指“表达”。在阅读中关注文本的表达特色(同一内容不同形式表达可增强其表达的效果),领悟作者有效地利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现少年闰土鲜明的人物形象。由于有了课前充足的课外阅读,课堂中学生能围绕着“探究点”进行有效对话,在强烈的对比与赏析中触摸鲁迅先生文字的温度,真正从细节关注鲁迅的文字风格。可以说学生们的朗读是深情的,他们的回答是多元的,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建构着描写人物的方法。 最后,学法迁移,练笔探究。学生(庄苏翔)当堂练笔:他,长着一颗圆圆的脑袋,头发像小草一样,从头皮中钻出来。戴着一副眼镜,特别爱照相。只要有照相机,他就会立刻从人群里钻出来,在镜头前摆起动作,好像明星似的,特别爱耍酷。班级里的每一张照片中几乎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我们大家都称他为“镜头王”。从这位学生的小习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如何才能抓住典型写出一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的确,因为本课的教学,我们利用鲁迅文学作品来滋养学生,学生就如同放进一个池子里浸泡了一周。当学生从水里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身,湿透了;他们的心,明亮透了,从此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爱上鲁迅。本课的教学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课内外阅读的牵手足以让我们的探究性阅读课堂充满挑战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