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蒙娜丽莎之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2.读读记记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对照画面,把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1. 我会读。指名读,针对学生的读音进行及时反馈。(尤其是第三行的多音字,针对“肖”作为姓氏读第一声,如肖复兴,其它的均读第四声,谁能组词:十二生肖、惟妙惟肖等)
交涉 脸颊 颈项 矜持 恬静
转瞬即逝 蜿蜒隐去 难以捉摸 舒畅温柔
肖像画 悄然流露 有朝一日 轻挑
全班齐读。
2.我会理解:
矜持:慎重、拘谨、拘束。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细腻:(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
谁能说说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细致 反义词:粗糙
肯定学生预习得很到位。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检查字词预习,解决难读的字词,过好朗读关。]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齐读课题)课件《蒙娜丽莎之约》。“蒙娜丽莎”是一幅 (画),是 (达芬奇)画的一幅画,这也是一幅 (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所以,我们再把课题读得好听些,读出外国人的味道。(生读)很好,有滋有味了。
课题中的“之约”,你是怎么理解?
“之约”仿佛在跟朋友约会,感觉很浪漫,可见作者没有把它当作一幅画,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人,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幅画的喜欢。
2. 那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是排队等候欣赏, 再介绍画像 ,最后写它给人们带来心灵震憾,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通过段意合并法,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候及参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并对这幅画的艺术魅力进行了赞赏。)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1.请同学们欣赏名画,出示图画,找一找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
指名说,可补充(找到5——7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2.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到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用“ ”画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读后交流,出示语段:
⑴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说说你的感受?
交流生1:作家画得跟真的一样,太神奇了。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脸颊泛着红光,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是真的血肉,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生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亦真亦幻)
生4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美美地读一读吗?
读得多好呀,作者用这么高的评价去评论一幅画,可见这幅画的作者的画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只有拥有出神入化的技术,才能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画。那么作者在观察这幅图画时,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
(出示第五自然段)
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交流:
生: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
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第一句中的“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
师:那局部呢?作者的目光集中在画像的哪几个部分观察的?
生:脸颊、黑发、眼神、嘴唇、颈项
师:这也就是人物的头部。说得真好。
师:这就是说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整体---局部)
生:还有从远到近。
师:你也说说你的根据。
生: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板书:远---近)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抓住文章的细节进行交流,那请你再把这一句读一遍。
生读
师:看看作者的观察不仅从整体入手,再介绍局部,然后再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描写。正是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才能把画像描写得栩栩如生。
请用你们的朗读方式也把这画面读活来,好吗?
再读一遍。
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真美;看到这幅画就如同跟真人面对面,可见这幅名画的魅力!
(设计意图:关注文本的内容---写什么,还要关注形式---怎么写,主要让学生自主读悟,并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蒙娜丽莎的魅力的句子,引导品读、感悟,总结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
⑵出示: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说一说她的微笑为什么最吸引你?谈谈你的感受?
师:描写得怎样?
生:作者描写很生动、细致。
是呀!
引入资料:(课件出示)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看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如果我们把句子变一变,你觉得怎样?
句式比较:
A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
B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预设:B句是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的具体描写,作者还把看到的跟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通过4个“有时”联结语将他们串联起来的,构成了 (排比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变幻莫测的神秘的微笑一样。这一幅画就更有魅力了。)
一个简单的微笑,作者却能从中解读到这么复杂的情感,那我们就用朗读的方式把它们读出来吧!师引读,男女生互读。
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你能从这种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 ),有时又让人觉得( )。
小结:达芬奇凭着自己的天才想象力及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作者通过想象,用语言让静止的画面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魅力,还能使文章更吸引人。
⑶过渡:快速默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幅画的魅力还体现在哪里?用笔圈划出来。
(达芬奇不仅把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画得耐人寻味,还注重她的身姿、服饰的搭配以及他身后背景的衬托,可见达芬奇的艺术高超。)
回顾这三段话,想想作者是如何来介绍的?课件出示:尺寸大小、色彩、整体外形,面部表情、神秘的微笑,身姿、服饰、身后背景。描写中还加入自己的想象。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教学时注意勾画出插图描写的文字,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这节课通过作者那生动的语言感受到蒙娜丽莎微笑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出示最后一段)
1.齐读这段话。
2.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我”亲睹了《蒙娜丽莎》,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她的生动,她的温柔,她的美丽,她的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以及深刻的印象。
引读:我相信蒙娜丽莎已经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已经成为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请大家读。
[设计意图:在总结基础上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艺术魅力的激发下读出内心的赞叹。教学时宜提倡自由读,读出个性化,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感受到的融合在一起。]
课文下面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也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来描述一下这幅名画。
板书: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整体---局部
魅力 远 ----近
永恒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