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一篇文言文,但是学习文言文仍然很难,尤其是文言文的字意和现在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部分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都是难点。
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老师摘抄了几句,我们来读一读,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交友的文言文,
2.板书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 ,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指名读,齐读。
这篇文言文讲了那两个人?(伯牙,钟子期)伯牙和钟子期各擅长什么呢?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是什么意思?鼓又为何意?说说你有何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指名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再读。出示句子意思。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意思: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同学们,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什么?对,我们把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称之为知音!(板书:知音)
同学们,古云道,知音难觅,让我们来了解伯牙和钟子期是如何成为知音的。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可伯牙的心中渴望的是什么? 终于有一天(出示)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
(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结合注释,你怎样理解这句话?齐读句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最后一句。
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动笔写感受。
四、总结:2000多年过去了,善弹的伯牙已不在了,善听的子期也不在了,琴已破弦已断,但在山水之间,这份浓浓的知音情却一直存留着,这便是:道是无琴却有情啊!同学们,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优美的旋律。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五、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鼓) 钟子期(听)
无琴却有情
一、出示句子,学生理解句意。
二、当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