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作业: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把课前积累的这样的词说几个。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 淙淙流水 依依杨柳 萋萋芳草 皎皎明月 灼灼霞光 皑皑白雪 绵绵春雨
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2、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初解绝弦。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为谁而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3、.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4、.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三、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四、回味绝弦
1、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试着背诵)
五、扩展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课下阅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必得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