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知道贝多芬是怎样创造出月光曲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2、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技艺的高超。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习《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体会第九自然段实虚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回顾这篇文章写了关于贝多芬的什么事?
师:莱茵河畔的断琴声使贝多芬出于好奇靠近茅屋,穷兄妹的对话使贝多芬感动,出于同情走进茅屋为兄妹演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呢?请同学们快速去课文中找找原因。
(学生读书,汇报交流。)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盲姑娘称赞贝多芬的话。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从盲姑娘的话中,你还听出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听出来她懂音乐,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第二次是在为谁弹?(知音)
师:知音难遇,原来为感遇知音需弹,我们读懂了贝多芬的内心,学习文章就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我们再来看看盲姑娘的内心。
(2)出示句子对比感悟: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读思考
(一句肯定的说,一句猜测的问)
师:盲姑娘为什么不肯定的说就是贝多芬,而是有些猜测的?
预设生: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可是事实就是贝多芬在为她弹琴,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又惊又喜 、惊喜交加 )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3)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同学们在读两个您时的语气是不同的。你们认为您的读法一样吗?(其实两个您正是盲姑娘心里的一个变化,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可以联系您……您就是……对比标点符号的不同,感情也不同。
练习朗读。
师总结: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居然能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让他很激动。因此决定再演奏一曲(板书:激动)。
1、贝多芬带着感遇知音的激动准备演奏,这时候……(出示课文第8段生接着齐读)
师:柔和的月光,对音乐痴迷的兄妹,这景这人,深深触动了贝多芬,触景生情,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月光曲徐徐奏出。
2、感受音乐的魅力
出示学习提示:认真读第九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用直线画出,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
交流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汇报,用线画出)
读一读兄妹联想到的,想想皮鞋匠兄妹从乐曲中听出了哪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缕缕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粘贴板书)
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兄妹带到了海边。兄妹仿佛看到了月亮在变,海在变,大家想是什么在变?(音乐的节奏,曲调在变)
以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去判断。
月亮升起,曲调舒缓;
月亮升高,曲调明快;
月光照耀,曲调高昂。
播放音乐感受曲调的变化
朗读练习:
师:既然节奏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
月亮升起,曲调舒缓,语速缓慢,语调轻柔);
月亮升高,曲调明快,语速变快,声调稍升高;
月光照耀,曲调高昂,达到高潮,语速变急,声调最高。
师: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总结:多么美妙的音乐,透过音乐可以让我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此时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琴技的高超。
3、感受写实与联想结合这一写法的魅力。
(1)师:我们再看看本段写法的魅力,如果老师把文中兄妹想的句子去掉,同学们读读(出示去掉联想的句子)谁写得好,谈谈你的想法?
生读,交流。
总结:运用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更加丰富、深刻,这就是联想与想象手法在写作中的魅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2)再读,读出画面的美:写实与联想结合使画面如此之美,我们就配合读一读,老师读写实的,男同学读皮鞋匠想的,女同学们读盲姑娘想的。
(3)背诵:这一段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也体会到了联想与想象的魅力,就让我们背下来。(2分钟背诵)
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背诵。(同座间互考,全班共同填写)
4、总结: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结合板书总结贝多芬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以及写法。让学生说一说创作音乐需要什么?
其实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音乐往往可以给予人无穷的享受与力量。在《同步阅读》中让我们再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129页《片段一》《片段二》130页《片段三》
P131《片段一》134页《片段三》135页《四面楚歌》《空城计》
师:要下课了,我们可以用一首小诗对全文做一个概括:
莱茵河畔断琴声,
感遇知音表真情。
触景月光即兴成,
( )
最后的一句请你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尽量押上前面的韵角。(学生补充完诗句)
结束语: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