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默读故事,推测贝多芬弹琴的原因,感知人物形象。
借助文字,感受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引人共鸣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人物。
1.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对文本故事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知识要点有了一定的综合整理能力,但缺乏全面梳理的能力,需要在课堂上培养。
2.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主动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并进行简单的筛选和梳理。因此,课堂中老师补充资料应注重对课堂理解的有效性,教学环节设计时,应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老师“教”的效率,要“教”在学生疑惑处。在这个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已不愿意积极展现自我,教师要设计有意思的教学环节,积极引导。
3.本组课文主题为走进艺术,本课是走近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希望学生通过这个传说故事能对贝多芬的这位音乐家和他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带着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1.从故事中梳理出贝多芬两次弹琴的原因,以事识人,感知贝多芬的心地善良,为贫苦人民创作音乐的精神。
2.聚焦皮鞋匠的联想的部分,从文字中去感知音乐给人的无穷的想象,感知贝多芬技艺的高超,以曲知人,并通过《月光曲》创作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贝多芬以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3.通过音频,在音乐中感知这段文字朗读的语调与节奏,感情的朗读训练。
4.通过补充阅读练习,进一步感受音乐给人的想象,并进行文字表达训练,体现语用的训练目标。
1.默读故事,推测贝多芬弹琴的原因,感知人物形象。
2.借助文字,感受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引人共鸣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人物。
1.默读故事,推测贝多芬弹琴的原因,感知人物形象。
2.借助文字,感受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引人共鸣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人物。
借助文字,感受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引人共鸣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人物。
1.课前谈话:出示贝多芬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贝多芬的了解;欣赏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悲怆》《命运》《欢乐颂》。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随着一个传说故事走进贝多芬的传世名曲——《月光曲》,走进这位被后人称之为“乐圣”的音乐家。(板书:贝多芬)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一天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畔散步时,听到茅屋里兄妹俩谈话后,弹琴给兄妹俩听,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故事中,贝多芬几次弹琴?(生:两次)
(一)借助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读懂贝多芬两次弹琴原因。
1.请打开书,默读课文2-8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2-8自然段,勾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展学预设:
A.汇报得很好的情况。(边听,边板书要点:同情 感动 谢知音 ……)
点评:你们不仅提炼出弹琴的原因,还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阐述,真能干!
B.只汇报了要点,没阐述理由的情况。
点评引导:孩子,你们对弹琴的原因进行了要点梳理,如果能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的阐述,就更好了!哪个小组再来试试。
C.汇报不全或者完全没有阐述理由的。
点评引导:哪些小组来补充。我们不仅要梳理要点,还应该结合文中句子有理有据地阐述。
2.从故事中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贝多芬。
过度:我们从故事中,揣摩了贝多芬的想法,知道了弹琴原因,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
预设: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同情劳动人民的贝多芬。
小结过度: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为贫苦人创作音乐的贝多芬(板书:以事识人),刚才我们以事识人,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将从他的曲子中去深刻认识他。(板书:以曲知人)
过度:贝多芬面对贫穷的,热爱音乐的皮鞋匠兄妹俩,心中的情感也在涌动着,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引读:8自然段……)
优美的曲子从贝多芬指尖流淌而出,皮鞋匠陶醉在音乐里,联想到了什么呢?
1.学习皮鞋匠联想部分
A勾画出9自然段中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师: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对联想的句子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就是这些句子。
B. 这段美妙的联想,让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过度:音乐家用乐曲传递情感,作家用文字抒发情感,我们学习语文,要善于运用朗读来表达情感。让我们想象这一幅幅画面,好好地读一读。
C.指导朗读联想画面。
出示第一个画面: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
抽学生1读:
点评指导
抽学生2读:
点评指导
齐读画面一。
出示第二个画面: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引导:想象那越升越高的月亮,请你读1:
想象那漂浮的,轻纱似的微云,请你读2。
关注关键词,加入想象,就能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句中的情感。出示第三个画面: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想象这一幅画面,自己练习读一读。
抽生读1:
点评指导
抽生读2:
点评指导
出示完整画面:
让我们和着音乐,在朗读中去走向那月光照耀下的大海。
学生齐读。
读着这段皮鞋匠联想的文字,你能明白《月光曲》深受世人喜爱的原因了吗?
学生的回答后,再板书:激发想象)
好的音乐,总是能激发人无限的想象,具有无穷的魅力。在这样美妙的音乐中,盲姑娘看到了什么?
2.学习盲姑娘联想部分。
出示: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引读这一部分。
你从盲姑娘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读懂了些什么?
B.盲姑娘真的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得景象”?真的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总结学生回答,引导:在《伯牙绝弦》一课中,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他从伯牙的琴声里看到了泰山、江河,懂得了伯牙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此刻,贝多芬的知音盲姑娘在月光曲中,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让我们展开想象,推测一下,她能从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也许会懂得贝多芬在音乐中所寄予的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资料链接:
孩子,读读《月光曲》的创作背景,相信你更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怀。
学生自由说:
孩子,现在你明白《月光曲》成为传世名曲的原因了吗?
学生回答后,总结:生命中不能缺少音乐,音乐能让人新生。你体会得真好,你喜欢音乐吗?读了皮鞋匠美妙的联想,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贝多芬?
课堂小结: 这感人的故事,这优美的乐曲,让我们看到了贝多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 。他曲折的人生,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才能创作出这么多传世名曲,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乐圣。他的音乐就是他一生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这个小故事——《致爱丽丝》(出示《致爱丽丝》)及学习要求:说说老人在音乐中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音乐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读故事《致爱丽丝》,听钢琴曲《致爱丽丝》,说说老人在音乐中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音乐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致爱丽丝
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一个教堂门口的楼梯上,遇到了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姑娘――爱丽丝。小姑娘告诉他,一直照顾自己的邻居老爷爷,身处弥留,而老人的愿望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老人的愿望是什么?” 贝多芬问。
小姑娘擦了擦眼泪说:“他想去看看浩瀚的大海,想去看看海岛上茂密的丛林,还想去看看阿尔卑斯山上茫茫的雪峰……”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那位老人身旁,这位老人双目已经失明,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他轻轻地走到摆在墙角的旧钢琴前,美妙的音乐从他指尖流淌而出……
老人静静地听着,晦暗的眼睛渐渐闪出亮光,喃喃自语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觉我的灵魂在飞翔,爱丽丝,你找的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
这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她,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人生。”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走到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小结
老人,最后在贝多芬美妙的音乐中,幸福地去了天堂。正如贝多芬所说: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贝多芬,这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这位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人生苦难,用生命谱写音乐的被人们尊称为乐圣的人。如果你想对贝多芬有更多了解,推荐大家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一边读,一边去欣赏他的名曲。——相信随着你们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对贝多芬及他的音乐作品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