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阅读课文,学会本课“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等8个生字,理解“幽静 清幽 纯熟 陶醉 霎时间 微波粼粼”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的创作情怀。
3、品味文章第九自然段,分辨实在事物及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背诵第九自然段。
4、结合第九自然段中对《月光曲》的音乐描写,想象画面及乐曲的旋律变化,感受作者“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读出画面美和节奏美。
5、联系全文,感受贝多芬的创作情怀;感受音乐本身和内在的双重魅力,受到艺术精神的感染。
《月光曲》是第八组以“艺术”为主题的文章。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为世界钢琴名曲。对于学生来说,钢琴名曲是他们较为陌生的欣赏范畴。钢琴曲《月光曲》的艺术内涵很难被学生深切领悟。那么,对于《月光曲》这篇文章的阅读来说,并不是领着学生上一堂“音乐赏析课”,而是在文本的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高超的琴技和高尚的情怀。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如何用文字将乐曲传递给我们的表达方法。
体会贝多芬创作感情的变化,感受贝多芬的创作情怀;借助联想的画面感受“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练习表达技能。
1、品味文章第九自然段,分辨实在事物及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背诵第九自然段。
2、结合第九自然段中对《月光曲》的音乐描写,想象画面及乐曲的旋律变化,感受作者“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读出画面美和节奏美。
3、联系全文,探究《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贝多芬的高尚情怀,感受音乐本身和内在的双重魅力,受到艺术精神的感染。
感受贝多芬的创作情怀;感受作者“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练习表达技能。
感受贝多芬的创作情怀;感受作者“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读出画面美和节奏美;练习表达技能。
1、整体回顾
齐读课题。
(出示提示):两百多年前 秋天 莱茵河畔 茅屋 月光清幽 盲姑娘 一曲
贝多芬一曲 再曲
学生关注主要情节,添加时间、地点、环境,串联人物和乐曲,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质疑导学
师启发:月光曲的创作仅仅因为贝多芬眼中那清幽的月光吗?不断质疑,这节课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前板书:眼中月)
学生质疑,教师梳理点评。
师归结: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月光曲》有着怎样的创作过程呢?
【设计意图:关注人物、内容、关注内容的关联,培养了学生连贯性的关注文本的意识。教师或梳理定位、或直接抛引,都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赏月光曲
1、寻找曲乐,感悟联想
师播放《月光曲》音乐,生默读浏览课文,勾画,寻找描写月光曲的文字。
学生勾画。
交流,一生读。(师随机白板勾画文字)
师(白板勾画:月亮、月光))追问:月亮、月光,此处没有曲调,怎会就是月光曲呢?
师提升:好像、仿佛等词语,加上切合的关联,便产生了联想的意境。
启发学再次寻找皮鞋匠的联想。
师(圈“好像、仿佛”),提升:将月光曲的曲调想象成月光照海的画面,真是曲中有月,月中有曲。
板书:曲中月 月中曲。
【设计意图:默读、浏览是高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本环节的目的是为解决后两个问题打下基础,所以速读定位。同时,教师以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联想”的特殊写法有更更深的思索与印刻。】
(一)赏月光曲
2、感悟曲中月、月中曲
(1)倾听,寻找三幅画面
师伴音乐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的起伏,寻找变化中的三幅画面。
生听,交流,讲具体。
师追问关键词的根据,教师评价。
师启发思考关联:这三幅画面充满了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曲调使皮鞋匠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合学,丰富三画面
同桌合作学习,通过朗读句子——想象画面——朗读句子,把每一幅画面激活。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随机倾听点拨。
(3)交流,曲月相融
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透过画面倾听曲乐。
文字: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教师倾听学生表述,指导丰富画面,提升画面的意境,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引得这美好联想的曲调一定是怎样的?
学生表述,教师提升乐曲曲调,分别板书:柔和舒缓 沉重急促 激越高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的倾听,引导学生梳理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交流,进行生动描述,朗读体悟,从思考、表达、朗读的实践中,提高想象描述的能力。】
(一)赏月光曲
3、感悟“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
师(引读):音乐渐渐流淌,皮鞋匠好像面对着大海。
琴声轻柔舒缓,如明月初升——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琴声明快有力,如月穿微云——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琴声高昂、激越,如月下的波涛汹涌——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升:作者赞美月光曲,却不写月光曲的曲调,是将乐曲的声音转换成了联想后的画面,这种“不写曲调,乐曲转换画面”的表达方法值得学习。
【设计意图:之前的环节均是分层感悟,此时要回归整体。教师描述曲调,学生朗读画面,实现了“月中曲” 和“曲中月”的归结相融。自然地地引出“声音变换视觉”的表达方法的提炼。】
(二)、问心中情
师:是怎样的创作情怀,引得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而即兴创作出这波折起伏的月光曲呢?一起探究贝多芬的心中情。(板书:心中情)
师引导学生反复默读2---8自然段,深入揣摩,解决问题。
生默读思考。
师组织交流。
预设1、感动——内心的柔和
教师根据学生表达,引导进行细节感悟。
文字:……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师启发思考: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从兄妹的对话中,贝多芬有听出了什么?
师提升表达:
(1)一曲难求的渴望。指导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板书:一曲难求)
(2)想求却不求的善解人意。指导读:哥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师启发思考:贝多芬听着,想着。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什么?
提升感悟,此时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如明月初升般柔和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创作过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导学生整体关注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继而预设细致感悟,透过“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了什么,又听出了什么”为思考点,变“我去思索文本”为“我传人物心声”,感悟由心而生,是强烈的,是真实的。】
预设2:触动——内心的沉重
交流思考: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看出了什么?
提升感悟:看到这一切,贝多芬的心怎样?引导体会:看到看到盲姑娘的失明与贫穷,贝多芬的内心如月穿微云般沉重。引导读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预设3、激动——内心的激越
学生表达,师顺势引导。文字:“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启发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懂得,以及对贝多芬知己般的懂得。
指导朗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读两个“您”的不同语气及含义。(板书:一曲知音)感受贝多芬背心的激动与震撼。指导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师:(音乐响起)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望望站在一旁的兄妹,他的内心不断的腾涌。
师:就是这样一位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她音乐的路是那样坎坷……
因为失明,她…… 因为贫穷,她…… 因为心疼哥哥,她……
声表达,师托起:盲姑娘的音乐之路还能行多远?还有多少像盲姑娘这样的穷苦人?贝多芬的内心,充满了什么?
提升贝多芬的心中情,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回扣、升华。回扣上一课时贝多芬的内心解读,与音乐的曲调相得益彰,使得第一阶段的“月光曲”的解读欣赏形成呼应,形成关联,再次实现两课时认知和情感的衔接,发挥文本及课堂感悟的内在价值。】
师总结提升,再次建立曲月相融的概念。板书:一曲传世
齐读描写月光曲的文字。
【设计意图:再次将曲与月相融,形成课堂感悟的整体,实现整体回归。】
1、师:假如贝多芬不是在那个月光如水的秋日来到茅屋,而是在一个飘雪的冬日听到这番对话,看到这位贫苦失明的姑娘,他能不能写出如《月光曲》这样波折起伏的曲调?
2、生表达,提升:贝多芬的心不变,情不变。
3、师:不谈曲调,乐曲转化画面。你仿佛面对着冬日的飘雪,乐曲轻柔舒缓,雪花……
乐曲沉重有力,雪……,乐曲高昂激越,忽然……
4、师引导梳理层次,生表达,师托起。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超越课题范围,再次探究贝多芬的内心,定位乐圣至圣的情怀。以学生熟悉的意境为创作点,依托方法的感悟获得,扩张想象,实写实练,习得表达技能。】
作业延伸:课下用心背诵第九段,记住这段乐曲。尝试以“冬日飘雪”为情景,表现《月光曲》一波三折的曲调。尝试欣赏贝多芬的《田园》、《命运》、《欢乐颂》等名曲,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设计意图:第八组课文以“艺术”为主题,每感悟一课,就应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艺术家、某一艺术形式、某一艺术内容,进行搜集、阅读、欣赏,实现文本及单元设置的价值。】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曲中月 眼中月
月中曲 心中情
轻柔舒缓 一曲难求
沉重急促 一曲知音
激越高昂 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