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人与海鸥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并理解“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等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单纯的字词句段的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具体到这节课就是如何把老人对海鸥的深厚的感情写具体,而这恰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的教学目的。
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难点: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可爱;正是因为有了冯骥才先生的精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才能与他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无一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件,欣赏海鸥:你能说说海鸥是一种怎样的鸟吗?
2.检查自学,了解大意
(1)(出示课件)看看你认识这些词语吗?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2) 每个词都是一幅画,读着这两组词,想想课文内容,说说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场景?(老人喂海鸥 海鸥送老人)
(3)在这两个场景中,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个场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找到你最意想不到的句子读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读着你找的句子,你有什么想问的?(海鸥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书上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读着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你怎样理解“亲人”一词?亲人就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老人和海鸥有血缘关系吗?那为什么说老人是海鸥的亲人呢?因为老人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海鸥。)
三、研读会鸟段,感悟人鸟情
读课文1至13自然段,找出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
预设段落一: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小心”,可以看出老人的细致。
“立刻”,看出老人与海鸥心有灵犀。
“退开一步”,可见老人多么细心,多么有爱心。
这几句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放”“退”“撮”“呼唤”几个连续动作,表现出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预设段落二: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A、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的呼唤这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B、你怎样理解“抑扬顿挫”一词。请你模仿老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亲昵地呼唤一下海鸥。声声呼唤,多像一个父亲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啊。
C.海鸥们听见老人的呼唤了吗?你们看,立刻便有一群海鸥——生接读。应谁的声,生——应老人的声。你们再看,海鸥吃得多快啊,生读——一下子就扫得干干净净。于是,老人边走边放,海鸥——生接读。
D.这起起落落的海鸥,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谱写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里,你是否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满满的爱。
预设段落三: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1)班里谁是朗读高手,请他来读一读。(读出称赞,不舍,喜爱,赞叹的感情)
(2)从“立刻生动起来”和“重情义”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立刻生动起来”可以体会到老人喜欢海鸥,对海鸥应经产生了浓浓的感情,一谈起海鸥老人就兴奋,就有精神。“重情义”是人所具有的情感,老人说海鸥最重情义,可见老人把海鸥当做朋友。)
(3)你怎样理解“白鸥飞处带诗来”?
白鸥飞处带诗来,这句话出自宋代俞桂的《七绝过湖》“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在老人眼里,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海鸥一来,不光带来诗意,还带来了福气,由此可见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以及与海鸥相伴的快乐幸福。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的眼睛写满了对海鸥的爱。同学们,你们看,当海鸥快要回滇池歇息时,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海鸥,眼睛里带着企盼。他在企盼什么呢?
预设段落四:
学到这,我们对这位海鸥老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想不想认识这位海鸥老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通过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蓝布包可以褪色,布衣可以褪色,可是老人对海鸥的爱与关心却永远不会褪色。)
让我们继续走进海鸥老人:
出示: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二十多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同学们,你们可以给老人算一算,他一月的退休工资还能剩下多少呢?
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必来喂海鸥,深情地呼唤海鸥,给海鸥起名字,跟海鸥说话,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意。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的遗像被放在翠湖边时,发生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是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到的那一幕。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四.课堂延伸,回味情深
1、在插图处写一写你想对老人说的话,并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2、补充阅读:《军犬黑子》 、《我的野生朋友》。
我通过课件播放一组图片,然后联系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关于人与动物的课文。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可爱的猫;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和谐相处;让学生感受:1、人和动物要和谐像朋友。2、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3、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等。是的,动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智慧和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个人与动物的世界:老人与海鸥。
自由读课文1—13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可以用一、两个词或一句简单的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这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形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突出了本课重点理解人鸥间的浓厚感情。
在这个场景中主要有这么三个画面: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
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
新课标提出要个性化的阅读,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自由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说一说老人和海鸥之间会有些什么对话,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再次将读和悟相结合,达到读中悟、悟促读的教学效果。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每天必来喂海鸥,深情地呼唤海鸥,给海鸥取名字,跟海鸥说话,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意。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的遗像被放在翠湖边时,发生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再去细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出示作者邓启耀带给我们的思考。
同学们: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你我的世界,同时也是他人的世界,万物的世界。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可能学会宽容,学会和他人、与万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于是,我布置了一项课外阅读作业: 请学生阅读《军犬黑子》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两本书,并试着写一写你的感受。《军犬黑子》讲述了军犬黑子在一次不寻常的演习中,出色地完成了训导员派给他的任务,但一向信赖的训导员却说不对,屡次让他去找,结果在他知道是一场骗局时,令黑子痛苦哭叫,性情大变,从此不再相信所有的人了。从中告诉我们彼此之间要讲诚信。《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是一位法国小姑娘十岁回到巴黎所写的,主要记叙了她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学生读后会对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的东西在课外得到延伸,形成一种长足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