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
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5 伯牙绝弦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家请看,图上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个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左边是“弓”,右边是“玄”,合在一起就读“弦”(xián)了。(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看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最方便,最直接的方法。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断绝琴弦)
师:既然是断绝琴弦,那题目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伯牙绝弦呢,这呀,就要看“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左偏旁(糹)是一束丝,右上的 是“刀”,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 “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这就是绝。
师:绝弦其实在这里指
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 )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课题。(生读题)(3分钟)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 ,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出示课件)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正确,流利)1生读
师:读的正确,流利,读文言文,不仅要读的正确,流利,而且要读出节奏和韵味。
(出示课件)
师:根据老师标的节奏,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2生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这是两个词,所以在这要停顿 ,谁再读。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还要知道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看“善”,数一数它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意思都一样吗?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来查字典 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师;后两个“善”呢?看字典上还有合适解释吗?(没有)没有了解释,也没有注释,这可怎莫理解呀。(生说猜)
师:理解这个善字,要联系他后面的字“哉”,“哉”字是什么意思?
生:语气词,表示感叹!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善哉”就是“好啊”!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妙极了!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全文。
(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样读可不算本事,在古文中文章是没有标点的,看,没了标点 ,谁再试着读读,再指名读。
生读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借助注释,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生试说)
师:你说的挺好
师:谁再来试试
(3+12=15分钟)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理解了意思,咱再来看看,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事?
师:(生答)老师板书俞伯牙和钟子期,看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
师:爱好相同是他们成为知音的基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峨峨”就是——(高大);谁能读出他的高大来,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读读这句话(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泰山的高大。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洋洋”指的是——(广大);
师:谁能读出江河的广大。————-生读
师: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江河值得是中国最长的江(长江)最大的河(黄河)谁再来读——————生读
师: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长江和黄河?
生:波涛汹涌,汹涌澎湃,广阔无边 ———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读出来吗?生读——-
师:你读出了江河的特点,谁再读,生读——
师:你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师:你知道吗?其实伯牙通过这高山和流水,还想表达什么?
生:像泰山一样高的志向志,像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
师:(众生鼓掌)多么善听的子期呀!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胸怀呀!
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除了志在高山,流水,还会志在什么地方。
师:(出示课件)根据提示,补充句子。
生练读,指名说
师:看伯牙不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白雪,炊烟,伯牙都能知道,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句子)
师:那钟子期心里想的,伯牙也知道,这就是
钟子期所念,伯牙亦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他们俩可谓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伯牙和钟子期真不愧是知音呀。(板:知音)
师: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伯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万分激动的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知音相聚,其乐融融,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受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女生鼓琴,男生再读)
15+17=32分钟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传说,这次相遇,伯牙、子期相见恨晚,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中秋节再来相会。春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无奈世事难料,子期却因病去世,(出示 子期死,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悲,悲痛欲绝、痛,痛不欲生)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三个字。生读
师: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接着伯牙又做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读句子,师出示课件
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自己的 ? 前程 未来 心弦
师:这样的痛心,这样的决心,“乃-破-琴-绝-弦”,是要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 谁能读好这五个字 ?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得之。琴随你去,心随你碎呀,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
师: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出示课件)32+5=37分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凄美动人,荡气回肠,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吟诵至今!
师:看,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3)班的孩子仍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读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看仅仅77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伯牙绝弦”的故事不仅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课下,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伯牙绝弦”的故事,感受知音的魅力。
37+3=40分钟
课后反思:
上完课,我觉得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学习中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疑。整个课堂上明显的还是老师牵着走,老师串讲太多,导致学生学习乏味,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让学生感受的中国文言文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学习能力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明确。本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听”。而同时,在品析“伯牙不复鼓”的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思考“伯牙为何绝弦”?这就显得本课环节不够完整,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四、教师的评价语跟不上,激不起学生的读的欲望,白白丧失了几个高潮。各个环节的过渡语设计的也不够顺畅,不自然,没有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