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为讲述传说(朗读、概括)—探究传说(质疑、朗读感悟)—想象传说(想象、写话)
本单元安排的内容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通过前一节课《伯牙绝弦》的学习,学生对于知音有了一定的理解,而这一点对于本课难点突破的很有帮助。
重点: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课前谈话----贝多芬---《月光曲》
同学们好,按照惯例,课前我们来聊天。谁知道现在播放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它的作者就是贝多芬。今天我们聊的主人公是:贝多芬。关于贝多芬,你知道什么?
好的,同学们,关于贝多芬,我们可能还知道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看。(强调他一生一世要为穷苦人民作曲,他是这样做的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月光曲》,走进贝多芬。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训练学生收集课外资料的能力。)
1.自由读文(5)
《月光曲》和《伯牙绝弦》一样,也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请看到方法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读完之后试着讲述这个传说。
2.检测读文 预设:入场券、感叹号、长句子、纯熟、问号。
3.讲述传说
交流----讲述---教师板书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月光曲》?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原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因为同情盲姑娘兄妹而为她们弹琴,弹了一曲又弹一曲,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设计意图: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点拨。)
1、初步质疑,了解原因
师: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月光曲》?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A)方法提示:
(1)默读课文1-8自然段,划记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词语。
(2)标记自己的疑惑。
(设计意图: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质疑的习惯。)
(B)小组互动
请同学们交换意见,把你们找到的原因进行梳理,有争议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C)汇报: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提示大家,别的组回答的内容如果和你们组不谋而合的话,等会儿不重复。
预设:(1)贫穷; (2)善解人意、懂事;
(3)爱音乐; (4)盲姑娘懂音乐、知音;
(5)月光。
生说原因、板书---读句子---补充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用文中关键的词句来谈自己的理解。)
2、细读课文,读中质疑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A)学生质疑。
预设:
问题一:姑娘为什么说“随便说说罢了”?(体谅、懂事)
盲姑娘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爱音乐、懂音乐、是知音)
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不让盲姑娘激动、关心、用音乐回答)
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遇到了知音、有了灵感、感动)
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礼貌、尊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力、想象力,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B)学生思考
是的,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老师建议大家先想一想,如果能到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加以说明,这样你的回答会更有说服力。
(C)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小组交流—回答—朗读—补充(知音、激动、闭上眼睛想象读)
(设计意图:单元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难度的突破。在这一环节应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D)总结原因
贝多芬为什么会创作出《月光曲》?大家看到板书,学生小结。
师:于是,他弹了一曲再弹一曲,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1.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请你展开联想,把贝多芬此时的想法写下来。)
生写作----展示朗读(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设计意图:重视读写的结合训练,“读思议练中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
补充资料: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最终他用音乐《月光曲》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听---
2.欣赏《月光曲》片段。
教师范读---质疑---下课
师:《月光曲》这首曲子究竟写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段话继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走进内心,体会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从问题中来、带着问题走,思维的火花无处不在。)
板书:
月光曲
为什么贝多芬 (感动) 盲姑娘(激动)
会创作出《月光曲》? 贫穷 、善解人意、懂事
爱音乐、懂音乐、知音 ……
月光
1、以文中贝多芬的所思所想为明线,以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为暗线,以主问题“贝多芬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的原因是什么?”穿针引线,引领学生慢慢走近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音乐家的博大情怀。
2、以“讲述传说—探究传说—想象传说”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质疑、朗读、想象、写话等各种能力,力图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3、教师提问---学生质疑---教师“挑拨”—质疑下课,本课试图用四次质疑的点,带领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读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质疑,带领学生一起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
4、试图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收集资料要简要、概括故事要简洁、读懂课文要扣关键词、思考要能联系前后文、朗读感悟要能想象、写话训练要真情。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株洲长鸿实验学校 刘 红
课前谈话----贝多芬---《月光曲》
师:按照惯例,课前我们进行聊天。从刚才的背景音乐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生:《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鸣曲》。
师:我们聊天就从《月光曲》聊起,它的作者是谁?
生:贝多芬。
师:老师昨天布置大家查找资料,关于贝多芬,你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他是德国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
生2:他在八岁的时候已经获奖很多了。
生3: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生4:他28岁的时候听力减弱,到50岁的时候开始失聪了,但他能仍然坚持创作。
师:你能从他的人生道路来谈,这很好。
生5:我知道他的师父是海顿。
师:看样子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老师也查找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贝多芬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曾经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创作的,我能做到这一点,我是幸福的。那么他在作曲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
我们一起来走进《月光曲》。
一、讲述传说
师:上课。《月光曲》和我们前面学过的《伯牙绝弦》一样,也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课文。请看到方法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2、读完之后试着讲述这个传说。
学生开始自学。(4分钟)
4分钟后,大多数学生读完。
师:读完之后,大家想一想: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继续思考、并用笔记录。
师:想好了请举手示意。(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刚才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不会读的字?
生:没有。
师:那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出示段落。)哪一组愿意接受老师的抽查?(指名一组,抽查一人)其他同学在别人读的时候仔细倾听,如果有读的不准的字音我们请出来,等会儿帮助他。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有没有读音不准的地方?
生:“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里的“啊”他读成了啊。
师:“多好啊”这里“啊”的音变应该读什么?
生:“哇”。
生再读:“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啊的音变我们在以前就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里。
生齐读:“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哪一组向挑战他们,能读的更好一些?(第二组,随意抽查一人)
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生:黄城涛,你多读了一个字“该”。
生:你把“这首曲子多难弹啊”的“啊”读错了。
师:我们再来看另一段。(出示第二段,任意抽查一组邱明亮,学生不愿意读。)
师:不要紧,邱明亮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唐荣堂)
生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学生们都鼓掌。)
师:邱明亮,你愿不愿意读?试一试,大家掌声鼓励。(生鼓掌)
生(邱)读: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生读的声音较小,但比较流利,其他学生都鼓掌。)
师:同学们,在这一段中有两个“!”和一个“?”,谁能把标点的语气读出来?
一生读,比较结巴。
师:读的不太流利,哪一组能超过他?
一女生友感情的朗读。(鼓掌)
师:读的真好,尤其是感叹号和疑问号的语气读出来了,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看样子,我们的朗读还是不是很流畅,我们在等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练习。现在老师想检查大家的第二项自学情况。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传说?
少数同学举手。
师:拒收的人不多,要不要小组内商量一下?
生:要。
学生小组交流,很快,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贝多芬弹琴给双目失明的姑娘听,借着皎皎月光创作出了《月光曲》
师随机板书: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
师:还有更简洁的吗?
生:主要讲了贝多芬在帮助盲姑娘的时候即兴创作了一曲钢琴曲《月光曲》。
师:你加了一个“即兴”(板书),能说说“即兴”的意思吗?
生:就是随着自己的心情临时创作的。
师:是的,就是有灵感。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把自己的思考、理解说出来,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贝多芬为穷苦的皮鞋匠妹妹创作出了《月光曲》。
二、探究传说
师:你的回答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请大家看到黑板,我们知道《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钢琴曲,那么,他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继续深入走进课文。请看到学习要求:1.默读1-8自然段,划出关键的句子或词语;
2.标记自己的疑惑。
学生开始自学。(4分钟后,学生慢慢地举手示意。)
师:大家都寻找到了原因吗?下面,请你在小组内交换一下意见,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进行小组交流。(3分钟后,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邀请一组同学汇报)提示一下,他们组的回答如果与你们组的答案不谋而合的话,我们等会不重复发言。
生:朗读第8自然段,我们组觉得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才会创作出《月光曲》。
师:是怎样的环境?
生:月光照进茅屋里,是在清幽的月光下。
师板书:月光。谁还有补充的吗?(指名另一组同学。)
生:我觉得是在帮助盲姑娘的同时,在有月光的环境下创作出了《月光曲》。
师:你在第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做了补充,有不同的吗?
生:是兄妹两人很穷,贝多芬是为穷人创作的。
师:我听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贫穷”(板书)。你能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盲姑娘家里贫穷的句子吗?
生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我从茅屋、旧钢琴、点着蜡烛这些词语中读出了贫穷。
师:继续交流。
生:我还从第三自然段中看出来了。(朗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这里,我读出了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喜欢,对音乐的痴迷感染了贝多芬。教师板书(热爱音乐)还有从这里读出了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善解人意。教师板书(互相体贴)。
生:我有补充,。请大家看到第六自然段。(生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盲姑娘说的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么懂音乐,这是知音。因为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有了再弹一首的想法。(生鼓掌)
师:我听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知音”。(板书知音。)你能说说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从“纯属、深”等字可见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
师:谁能把姑娘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两个“多”字加重了。
生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这样吧,老师来读旁白,大家来读盲姑娘的话,注意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师生配合朗读。
师:我们在《伯牙绝弦》中学过,伯牙志在高山,谁能听出?
生:钟子期。
师:在这里,贝多芬弹的曲子盲姑娘也听出来了。孩子们,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6、7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读到这里,你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盲姑娘家里这么穷,竟然对于音乐指导这么多,为什么呢?
生:既然是知音,为什么不多弹一曲呢?
生:贝多芬为什么会不回答呢?
生:贝多芬为穷人弹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教师让学生放下手来。
师:下面我们来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说不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你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请拿起笔来,到文中,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学生开始独立思考。
师:大家想好了吗?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我们组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因为盲姑娘非常爱音乐、喜欢音乐,所以她很懂音乐。
师:这一点令谁感动了?
生:贝多芬。
生:我们组知道第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他可能是怕盲姑娘失落的,盲姑娘是他的知音,他不像让姑娘伤心。
生:我有疑问,这里仅仅是告诉姑娘一个名字而已,为什么不回答呢?
师:是啊,如果告诉了盲姑娘自己的名字,效果会怎样?
生:可能会更激动。
生:他回到客店马上记录下来,再弹一曲就是《月光曲》。
生:一首音乐是容易创作的,但是遇上一位知音却是很难得的。(鼓掌)
师:是的,知音难觅。
生:我对贺佳欣的回答有意见。他创作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穷苦人能够听到他的音乐。
师:我们在前面说过:贝多芬的音乐是为穷苦人创作的。他现在面对的是盲姑娘一个穷人,所以他要把子女越献给更多的穷人。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三、想象传说
师:贝多芬此时此刻再弹了一曲,这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背景音乐响起,出示幻灯片)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心想:( )
师:此时此刻、此景让贝多芬想起了什么呢?拿起笔来,他在想什么呢?
学生写作。(3分钟)
师:贝多芬在想什么呢?读一读。
生:他心想:这是一位多么善良、天真的姑娘啊!她对音乐的痴迷深深地打动了我。
生:他心想:这样一位穷人,一位知音,有这么爱音乐、懂音乐,我要让他听到更美妙的音乐!(鼓掌)
生:贝多芬心想:人虽然贫穷,但是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梦想像一个指南针为他们指引方向,如果失去了梦想,生命就会失去了意义。
生:贝多芬心想:能遇到这样一位懂音乐的人,为何不弹得更好一点呢?虽然他们很贫穷,但是他们拥有许多富人所没有的心灵。
师:有什么比心灵美更重要的呢?
生:他心想:这个盲姑娘被生活所逼,而强压的内心中仍然对音乐很热爱。
师:姑娘的掩饰仍然遮挡不了贝多芬对这位姑娘的欣赏。
生:穷苦的人民多么纯洁,富裕的人多么肮脏。知音,我的知音,唯有皎皎明月能照配。
师:正如贝多芬所想、所感,此时他百感交集。他曾经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听--(播放《月光曲音乐》,幻灯文字。)
师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那么《月光曲》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