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俗姓陈名讳。在研究佛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疑难,特别是佛经译文错讹较多难以确证。玄奘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学取经。
贞观元年秋年,玄奘骑一匹又老又瘦的马,由瓜州出玉门关,走进了茫茫的大漠。秋日大漠,骄阳似火,热风卷起漫天沙尘。沙漠中没有道路,他只能沿着驼粪和遇难人畜的白骨前行。行过百里,玄奘在喝水时,不慎将带的一大皮袋水打翻在热沙之上。没有水,再往前走就是死亡。他准备回去取水,但想起了出发时在佛祖像前立下的誓言:不到目的地,绝不东归一步。于是他又凭着信仰和意志,骑马继续像沙漠深处走去。五天过去了,玄奘终于因焦渴昏倒在沙漠中。夜晚凉风吹醒了他,他又爬上了马背。突然识途的老马闻到水味,驮着主人狂奔到了一处有水草的地方。
玄奘是在热心的佛教徒的帮助下私自出国的。因为那时去印度海路不便,陆路要经西域。西域当时被西突厥控制,那时西突厥还与唐政府为敌。唐朝为了边境安全,禁止人民出入国境。所以事实上不像小说《西游记》所写唐僧去西天动身时,唐太宗亲自给他送行,玄奘由玉门关横渡沙漠是冒着各种危险的。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在贞观二年夏末到达印度。
玄奘在印度虚心地向戒贤大师学习,又到印度的南部游学,用了六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学理论。他驳倒了一个婆罗门教徒的理论,在印度声望大增。印度有两个国王为玄奘在曲女城举行佛法大会。玄奘成为印度公认的佛学最高权威,名扬印度全境。
玄奘回国后,全神贯注地翻译佛经。他每天规定好翻译进度,夜以继日,绝不松懈。20年间玄奘共翻译经纶75部,1335卷。
印度的古代文明中断以后,许多资料已经湮没了,而玄奘的著作中却保留了古印度许多珍贵的资料。如印度的那烂陀寺就是依据玄奘的记载发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