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1.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很短,只有77个字。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括号里的拼音和课文下边的注释。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你在读书的时候,哪个句子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要读好这个句子,首先要读好“哉、兮”这两个语气词,范读。
(2)把这两个词语放进句子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
(1)要读好这句话,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同桌尝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教学“绝”的意思。
(3)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就会读得更好,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
3. 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4. 咱们合作读一读。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1)师生合作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注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顺学而导,适时点拨难读的句子,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自然而贴切。)
1.谁能说说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一个是琴师伯牙,一个是樵夫钟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善”在文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把它圈出来。
3.谁来把带有善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说起“善”字,同学们对它并不陌生,出示小篆的“善”,它是个会意字,上部是羊,下部是言,羊表示吉祥、美好,羊与言会意,表示多说好话,吉言为善,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由“美好”引申出了这些意思。
在这几句中,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几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
5.从理解这四个句子的意思,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善”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从汉字的演变,深入浅出地讲解“善”的形义关系,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善”的本义和引申义,同时渗透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1.子期的话,让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2.你们是从哪儿读出了这是高高的泰山和宽阔的江河呢?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会看注释,这也是学习文言文及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3.引读:这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呀,读——“峨峨兮若泰山”;这是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呀,读 - --“峨峨兮若泰山”
4.洋,从水,羊声,洋洋,表示谁是盛大、广大的意思,江河在古代不是指一般的河,而是专指我国最长、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黄河。让我们把浩大宽广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滚滚而来,读“洋洋兮若江河”;宽广浩大的长江、黄河呼啸而来,读—— “峨峨兮若泰山”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把理性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再通过一咏三叹的引读,学生的感悟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加深,而且使文本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
5.说话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徐徐清风,子期不由得吟诵到——
伯牙鼓琴志在皎皎明月,子期和到——
伯牙鼓琴志在皑皑白雪,子期连声答道——
6.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书中哪句话说出了这种感觉?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读句子。
7.可见,子期所得的不只是伯牙的琴声,更是——伯牙(心声)言为心声,琴为心声,子期听出来了,伯牙的心境就像泰山那样—— 伯牙的胸怀就像江河一般——
9. 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知音!
(设计意图:重视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表达,善于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将学生进一步带入课文,体会知音的内涵。)
1.据记载,伯牙和子期是在一个雨后的中秋之夜因琴声偶遇,他们相见恨晚,他们彻夜长谈,并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聚,第二年,当伯牙信心满满的要与他的朋友子期相聚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盼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出示音乐) (大屏幕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2.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此时,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此时,一代琴师伯牙,再无知音,心情怎样?指名读。
此时伯牙一个人跪在子期墓前,以泪洗面,伤心哭泣,心情怎样?指名读。
4. 引读:
所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齐读(子期死——)
子期呀,你这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指名读——(子期死——)
子期呀,如今你一走,我所念,无人再知。“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琴随你去,心随你碎,齐读—----(子期死——)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中华民族的经典,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绝”的意思,从而懂得伯牙绝的不仅是琴弦,更是自己的志向,教师创设情境,进行角色体验,深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利用引读渲染,学生深切体悟到伯牙的决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