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怀念母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写八个生字。(挚、寝、频、朦胧、凄、斑、篇)
2、理解八个词语:(真挚、弃养、寝不安席、终天之恨、薄暗、沮丧、思潮起伏、心潮腾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的体验,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为学生搜集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下了基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深切感受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
一、导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的特点就是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真挚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用心去体会。
二、介绍作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文字来介绍作者,是因为季羡林先生在当代文化界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物,我们应该对他多些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八个生字的掌握情况。(1)读音。(2)组词。
2、理解八个词语。(1)读音。(2)意思。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去世。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憾。
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
心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3、课题当中的“母亲”指的是什么?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作者对两个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我们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用到“怀念”这个词?(一是母亲去世之后,一是海外游子离开祖国。)
下面我们来聆听课文的真情朗诵,走入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对两个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课文朗诵视频)
五、文中提到母亲去世,是哪个自然段?提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评价朗读)
这个自然段我觉得大体有这样三个意思:A、与母亲相处。B、母亲去世。C、终天之恨。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我给大家印发了三篇文章,一个季先生的《永久的悔》节选,一个是张光璘先生写的《季羡林先生》节选,一个是季先生的《寻梦》,课前我已安排了大家进行了深入地阅读,哪些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现读给大家听。
“看到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
……
教师总结:八年来未曾见面,甚至模糊了母亲的面容;母亲未等到自已的奉养,就离他而去。你读了这些就更好地理解了终天之恨,这是一种悔恨,一种愧疚,你就理解了他死后就想睡在母亲身边的愿望。如果你读了这几篇文章,对这段文字你就会有了更真切地感受。所以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把那种痛苦得无法言表的感情读出来。
六、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读出相关的段落。
七、理解四篇日记。
1935年11月16日篇:读时要体会作者的心境,理解句子。
11月18日篇:房东太太盼儿子回来的神情刺痛了他的心。
11月20日篇:篇幅很短,但思念之情却刻骨铭心。
11月28日篇:凄风、冷雨、暗夜,触景生情,加深了思念。
短短半月,就写了这样几篇的日记,足见其怀念之情的真切,令人动容。那么他只是写了这四篇日记吗?从中对母亲的感情“可见一斑”了。
八、作者在散文《寻梦》中,又写出了哪些令人唏嘘感叹的句子呢?提生朗读两段。
在散文《寻梦》中,又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句子呢?读给大家听。
“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
总结: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梦境中的母亲、故乡的景物、德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描写,让人感慨万千。
九、提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首尾呼应,对自己海外生活十一年对母亲的思念做了一个总结。
十、两则资料:A、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B、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
(季先生走了,他对母亲近一个世纪的怀念也划上了句号。我想他是含笑九泉的,因为他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