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当大家还在热议节后综合征的时候,将为春节画上圆满句号的元宵佳节又如期而至。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把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在元宵节这一天,各地的人们或出门赏月、或燃灯放焰、或舞龙舞狮,或喜猜灯谜,最不可获缺的当数共吃元宵,也就是汤圆。
如今的汤圆,品种多样,馅有枣泥的、核桃仁的、豆沙的、果酱的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或煮或炸,一口汤圆,寓意着来年的日子和和美美,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元宵的“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火爆,也道出了人民对生活和明天的美好愿景。
在古代,元宵节也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元宵节也缘此有了“情人节”的特征,被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正是元宵佳节男女相约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元宵节作为“狂欢节”的特质在城市中逐渐淡去,原有的“情人节”等特征也慢慢消逝。相比过去元宵节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认为现在的元宵节就是一场物质化的狂欢。并且在这个寓意“团圆”的日子,很多城市一族却早已开始了工作,团圆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在物质消费已成当今各种节日的时代烙印之际,元宵节味变淡也是理所当然。其实,变化的只是时代,元宵佳节还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热切期待依然不曾改变。
发生变化的只是节日的内容和方式,它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生活新元素,老传统正在被年轻人选择性地接受和保留。一些年轻人不爱赏花灯,在元宵节里踢足球或者K歌,这只不过是过节方式的选择,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让他们内心懂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内涵。
“元宵”是春节结束、一年开始的意思,在农耕时期寓意着融合包容、勤劳耕作。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应当继承元宵节的节日内涵精髓,在新年伊始树立良好的心态,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立志孝敬父母、勤劳工作,这才是节日的意义所在。
不仅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更加理智和冷静地寻找社会发展真实价值的表现,这也说明了我们民族在文化追求上的觉醒。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守住传统节日的根,增强它们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更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