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去查阅“知音”的由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讲解必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发展的丰富的教学情境,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音乐元素(音乐渲染)创设学生有感情读书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师范读(音乐煽情)创设学生感悟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的反差效果(月光曲和马头琴曲的差异)创设学生想象的情景。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学生齐读2—7自然段。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1、熟悉贝多芬。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月光曲
1、默读8—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汇报自学成果: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生1: 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生: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生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师: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生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生4 :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① 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里是什么情景?然后说一说。
②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③ 再读,引导学生说出兄妹俩产生联想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④配《月光曲》引读 ﹝出示海上升明月的画面﹞
⑤、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写实和联想的内容,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⑥“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⑦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4、小结:“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5、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体会其中的意境再写一段话。(留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