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讲——说——写”。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能读懂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自学、朗读、讨论、说话、小练笔、背诵、搜集诗句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习,包括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教学中,我准备了《高山流水》等相关的音乐和教学课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揭题导入:古今交友的名句给人以启迪,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感受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生齐读)《伯牙绝弦》。
质疑导入: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说得对!同学们课前有预习,这是好习惯!
那么,伯牙和子期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㈠提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注释把课文读通读顺。
2.用“∕”线标出朗读节奏。
(学生自学生时老师画古筝简笔画)
㈡指导朗读
⒈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这两个词。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文中有两个注拼音的词语,谁愿意来读一读?
(2)你的音读得很准,你知道“哉”和“兮”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是啊,读古文时我们要关注注释。
(3)这两个语气词在文言文中,读的时候延长声音,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请同学们跟老师读。师范读,生跟读,生齐读。
2.把这两个词语放在句子中,你还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谁来试一试?
指导读好其所在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指名读,生评读,师点评:是啊,朗读古文要注意节奏。
(2)出示标有小节线的句子。师范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齐读。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师点评:这两个句子句式相同,你已经学会了有节奏地朗读,真不错!出示有朗读节奏的句子,生齐读。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读准字音:这次同学们注意到了朗读的节奏和轻重音,读得真不错!谁能把整篇课文读下来?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读,正音。
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什么?(读不准:是的,文言文读得字正腔圆,就更有古文的韵味!读得快:你关注到了古文的朗读节奏,文言文适合慢速吟咏。声音小:文言文要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你善于倾听,你真是他的知音啊!)
师小结:是的,朗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4.读出节奏:出示朗读节奏,齐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标注的朗读节奏跟老师的一样吗?我们再根据朗读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课文。
(三)读懂故事
过渡:这次的朗读,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们,伯牙和子期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1.请你们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和注释读懂故事吧。
(你读懂了哪一句?把你的读书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指名自由说说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善”“念”“得”“之”“乃”的意思。
3. 理解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
(一)读中感知故事情感。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师生互换角色朗读。
故事中,伯牙和子期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老师真想和同学们一起反复吟咏这个感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朗读描写伯牙的句子,老师朗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老师朗读描写伯牙的句子。请同学们朗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2.师引读。(配乐:古筝曲《高山流水》)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让我们再次吟咏这个故事。老师引读,请一二组的同学朗读描写伯牙的句子,三四组的同学朗读描写钟子期的句子。
(二)体会知音的内涵。
⒈过渡语:同学们在反复吟咏中渐渐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儿和意境来了,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八月中秋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生齐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拓展想象,进行口语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你真是伯牙的知音啊!)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善哉!意境多美啊!)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你的想象真丰富啊!)(真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啊!)
(你准确地道出了伯牙的心意啊!)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⒊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这真是——(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4.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他们志趣相投,这才是真正的——(生回答:知音) (板书:知音)
(三)感悟失去知音之痛
情感铺垫:是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琴师,面对许多不着边际的赞美,伯牙心里渴望着知音。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如此善听的子期,不禁感叹道:知我者,子期也!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到汉阳江边再相会。∥哎!只可惜天意弄人,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
(配乐:二胡曲《悲痛》,课件出示墓碑)
1.小练笔:
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回想起往日与知音鼓琴言志,其乐融融的情景,伯牙悲痛欲绝。 此时此地,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写在统一印好的纸张上。)
(配乐:二胡曲《悲痛》)
2.交流。
(1)写好后用展台投影,学生诵读交流。
(评价语:你写得真是情真意切啊!伯牙的悲痛跃然纸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你的文字中流淌!伯牙真是重情重义啊!)
(2)同学们写得真好!让老师仿佛看到了悲痛欲绝的伯牙!所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引读最后一句)。
3. 伯牙绝弦,这真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据古书记载,伯牙也曾在子期墓前写下一篇悼文(师生诵读,配乐:古筝曲《悲伤》)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真是人生何处觅知音,一曲肝肠断啊!
资料袋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同学们,两千五百多年来,《伯牙绝弦》的故事源远流长,让我们伴着一曲《高山流水》,一起把这个故事传诵吧!
1.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别人听,并背诵下来。
2.搜集描写友情的诗词、名言。
3.欣赏《高山流水》等古筝曲。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钟子期
知 音
所念 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