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知识储备方面比较丰富,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逐渐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较强,但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还不够成熟,自尊心极强,对于自己的所说和所做,唯恐老师和学生耻笑,因此,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的是用埋头干代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策略上,我适当降低难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参与学习和被认同的快乐。
这篇课文是第八组“走进艺术”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后,对音乐这门艺术有了初步的感知,鉴于学生在生活中较少聆听纯音乐的曲子,继聆听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之后,本课第一课时开课后我曾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感受。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他们的各种感官是我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出示课件一:26 月光曲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聆听了他创作的不朽名曲《月光曲》,初步感知了这个美好的传说故事,并学习了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那么,他做到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板块一: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段,从文中你了解到什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畅谈分享,教师质疑预设:
既然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贝多芬为何能听见?理解“断断续续”一词,体会其原因。
体会小路的幽静,明白盲姑娘弹得不熟练。
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原因是“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她萌生了亲耳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的愿望。哥哥没能满足妹妹的愿望。联系实际体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面对哥哥的感慨,姑娘怎么说的?“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从中你感受到兄妹俩怎样的感情?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深入体会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质,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出示课件二:姑娘和哥哥的谈话。学生看着幻灯片,变换形式朗读,领会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过渡语:如果你是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你会怎样做?我们来看看贝多芬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4-7段。
板块二:学习4-7自然段
学生默读4-7段,出示课件三:
思考:
1、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兄妹俩的生活境况怎样?
2、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弹曲子的人是贝多芬?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围绕课件内容在文中圈点批画,教师俯下身,轻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预设:
茅屋里的情景在课文第4段,皮鞋匠兄妹俩的生活很艰苦。
师:贝多芬看见皮鞋匠兄妹俩生活这样艰苦,盲姑娘却如此热爱音乐,于是他走进茅屋,要亲手弹那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姑娘听贝多芬弹曲子时,她的表现是“听得入了神”,很激动。
姑娘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学生吧?
学生结合语境体会“纯熟”“感情多深”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您”的不同含义。
出示课件四,点几名学生朗读幻灯片中的这段话,师生评议。
师:从盲姑娘听贝多芬弹曲子的表现看出她是一个既爱音乐又懂音乐的姑娘,在贝多芬看来,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让我们一起回顾刚刚学过的课文《伯牙绝弦》中阐述知音的话: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
师:面对自己的知音,贝多芬心潮澎湃,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出来。就在他准备弹第二首曲子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一)学生找并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第8自然段)出示课件五。此时茅屋里的情景怎样?
预设: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一名同学美读幻灯片中的这段话。
教师相机板书。
师: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过渡语:那《月光曲》的旋律、节奏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探究《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1、《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到底是怎样的,课文里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从哪里可以感受到?
预设:是通过兄妹俩聆听乐曲后展开的想象呈现出来的。
2、研读描写《月光曲》的旋律与节奏的有关段落。
(1)聆听教师范读课文第9段。出示课件六: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用“()”标出描写乐曲内容的句子,从描写中你看出乐曲分几部分?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学生分享学习情况,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微云”“波涛汹涌”等词句理解。
教师相机板书。
师:这段话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面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2)小组交流:这三段乐曲各有怎样的特点?从乐曲中看出贝多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第一部分曲调轻幽舒缓/第二部分曲调逐渐增强/第三部分曲调高昂激越
师生对话:贝多芬看着那么美的月色,如此可爱的兄妹俩,他的心情是平静的,指尖涌出的曲调是——出示课件七:(学生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了银光。
当他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打动了,此时的曲调有些加快——出示课件八:(学生朗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然而这样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穷得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贝多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他的指尖涌出的曲子是——出示课件九:(学生朗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弹这首曲子正是要让盲姑娘看到月光,看到光明,感受人间的温暖,所以课文说——出示课件十:(学生朗读)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贝多芬弹出的《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随着他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
(3)欣赏《月光曲》。
师:刚才我们从兄妹俩想象的奇丽画面了解了《月光曲》,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这首名曲,零距离感受它优美的旋律与节奏。
出示课件十一:播放《月光曲》的音乐。
师生对话,一名学生和着乐曲深情朗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探究课文中事物与联想的描写内容。
学生再读第九段,找出文中的事物与联想的内容,用“——”划出文中实在事物,用“~~”划出兄妹俩的联想。学生畅谈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相机板书。
师:我们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优美文段语言积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力争熟读成诵。
点一学生试着背诵第9段,汇报积累成果。
学习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谈。
小结: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穷苦人民,他的音乐又服务于穷苦人民,他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真挚和高尚的。
师:这节课通过学习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你掌握了怎样的表达方法?下面进行仿写练习。
出示课件十二:
仿写练习:请静静地聆听天籁之音《森林狂想曲》,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听到的自然之声,再展开恰当的联想,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乐曲 风卷巨浪
事物 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