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师: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课文。因为音乐,两个陌生人成为了知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播放乐曲)。
师: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俞伯牙所做。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反复诵读加揣摩。
2联系上下文,参考书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
1师:请同学们看白板,仔细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师: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课文,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3指名读,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大意。
1逢知音——喜
师: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这两个人哪个是伯牙,哪个是子期?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
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什么叫知音?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空题。
清风徐徐 明月( )杨柳( )雨雪( ) 春雨( ) 白雪( )
师: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式用上面的词语说句子吗?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那么在伯牙没有遇到子期前,有没有人称赞过伯牙的琴艺呢?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可能说了些什么吗?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不懂他的人的夸奖时,心情是怎样的?
师:那么,当有一天来了一个真正的知音,伯牙心情又如何?
师:带着这份兴奋与激动来读第一段。
2失知音——痛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他们约定,来年中秋江边再相聚。伯牙等啊,盼啊,终于等到了他们约定的日子,他带着心爱的瑶琴高高兴兴地来到江边,却不见子期的踪影。这时候江边走来一位老者,他告诉伯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临死前让人把他葬在江边,等伯牙来此弹琴,他便能听到。此时此刻,伯牙的心碎了,他拨弄琴弦,弹响了唱响千年的《高山流水》,后“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俞伯牙,著名的宫廷乐师,视音乐为生命,可是在他的知音死后,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们如何看待伯牙绝弦的极端行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传说写下的一首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你能说说此时此刻俞伯牙的心情吗?
师: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表达出来好吗?
师:想当年, 巧遇知音相聚,伯牙是何等的快乐;看今朝,痛失知音,伯牙又是何等的悲伤。你能通过读课文来表现出伯牙与知音相聚时的欢喜和痛失知音的悲伤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