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格式:  DOC
  • 大小:  144K    42页
  • 时间:  2020-09

免费下载原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理解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体会消息语言准确、概括、简洁的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重点难点】
掌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理解课文中战争的主题。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引导点拨法
学习过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课时
前预习:
1:新闻定义、六要素、结构五部分。(8分钟)
2:作者简介,字词。(5分钟)
3:找出新闻的要素、结构部分、电头的作用。(5分钟)
4:结合语句体会新闻的特点、标题特点、导语的作用。(8分钟)
5: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5分钟)
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看手机、电视、报纸都有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成为了我们了解世界,接触世界最多的文体之一。那么同学们对新闻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消息。(2分钟)
二、后预习(借助多媒体回忆前预习内容,小组讨论。5分钟)
1:新闻定义、六要素、结构五部分。
2:作者简介,字词。
3:找出新闻的要素、结构部分、电头的作用。
4:结合语句体会新闻的特点、标题特点、导语的作用。
5: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三、小组内展示(借助多媒体展示预习要点) (5分钟)
四:课堂展示:(小组进行比赛)
1、了解新闻常识、特点、结构(口头展示)(8分钟)
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了解作者,字词。小组展示比赛(5分钟)
讨论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3分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何地:长江前线(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渡过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3分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a、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3分钟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b、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2分钟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1分钟
简洁、概括。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3分钟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3分钟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分钟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叫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四|归纳总结2分钟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件,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五:测试反馈、6分钟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4.“南渡长江” ,“南”怎么理解?
向南
5.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作业:
六:作业: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朗诵毛泽东诗导入 (3分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后预习 小组讨论 6分钟
1、了解新闻常识、特点、结构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说题目(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4、再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5、找出第一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6、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的句子。
三:小组内展示(借助多媒体展示预习要点) (5分钟)
四:课堂展示: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说题目(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 (口头展示) (8分钟)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其文章诗词大都收藏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题目解说:
所记对象:人民解放军
所写军队的数量:百万大军
所叙地点:长江
最有气势的两个词:百万、横渡
主要特点:简洁概况
“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 不是,中路军30万,东西两路各35万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生默写 互评互改)(5分钟)
溃退(kuì) 歼灭( jiān ) 高屋建瓴(líng) 锐不可当(dāng )荻 港(dí gǎng )

4、再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口头展示) (5分钟)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起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5、找出第一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5分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课文第1、2句
主体:3句至结尾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6、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的句子。(用曲线画出)(4分钟)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分钟)
分两层:一:前两句,属导语部分,总述渡江战役胜利
二:3句至最后,属于主体部分,具体交代了三路大军渡江时间、人数、区域以及战果。
课文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第三课时

导入:3分钟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如:字词,新闻的基本知识,本文的导语是什么?主体?背景?结语?等
后预习、7分钟
1、导语前面的电头,有何作用?
2、找出导语部分,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多媒体出示地图,了解三路军作战的情况,完成下列表格)
4、这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提示:中—西—东三路军
5、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谈谈其作用?
6、找出敌我两军形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实例进行赏析。
三、课堂展示15分钟
探究 (多媒体出示问题—思考—交流—展示—点评)
导语前面的电头,有何作用?(3分钟)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了材料的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找出导语部分,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3分钟)
此句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百万”,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一千余华里”,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从兵力、战线、战况方面谈)
主体部分可分几个层次?(多媒体出示地图,了解三路军作战的情况,完成下列表格)(10分钟)
名称
时间
人数
区域
结果

中路军
20日夜—21日夜
30
安庆—芜湖
24小时内既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
九江—安庆
至发电时止,已渡三分之一,其余23日可渡完

东路军
21日下午5时
35
南京—江阴
至发电时止,已大部分渡过南岸,其余23日可渡完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提示:中—西—东三路军 (8分钟)
先叙述中路军后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谈谈其作用?(3分钟)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赞颂了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鼓舞我军士气。突出了文章中心。
找出敌我两军形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钟)
我军:锐不可当,英勇善战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表达了作者对我军英雄气概的高度赞扬和作者的胜利豪情。

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的特点,从文中找出具体实例进行赏析。(10分钟)
(1)准确: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三:能力提升(借多媒体出示)(5分钟)
找一则小新闻 给它加个恰当的标题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4月2日,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青岛港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为人类和平利用大洋资源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答:、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起航

拓展提升 3分钟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感悟?

不管蒋介石怎样经营的长江防线,最后还是被解放军攻破了。再次证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至理名言。在新的时代,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结 2分钟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2 外国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1、熟记“颁”“裁”等安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
3、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引导点拨法
【学习过程】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第一课时
前预习
1、熟记“颁”“裁”等安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5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7分钟
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5分钟
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5分钟

导入 2分钟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后预习 5分钟
1、熟记“颁”“裁”等安的读音,熟记“嘱”“诺”等字的字形。2分钟
2、初读课文了解消息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消息的特点。2分钟
3、找出导语部分,主体部分,概括出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分钟
4、养成阅读、收听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2分钟
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
字词默写小组展示 6分钟
渗透 shèn 仲裁 zhòng cái 颁发 bān
遗嘱 zhǔ 卓有成就 zhuó 巨额 é
帕西 pà

背景 2分钟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他立下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本文所写的就是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的情况。
3、思考:6分钟
A、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 的奖项。
B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
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4、合作探究8分钟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优势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课文主体部分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等。
这样写能更好的突出中心。
在主体之后为什么还要补充说明颁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样有助于读者了解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消除读者心中的疑虑。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的公正和公平。
4、精读课文,揣摩品味9分钟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字用在这里,有很,相当的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篇新闻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及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第二课时
后预习5分钟
1:写作背景,找出导语部分。
2:文中提到了那些人物?
3: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文章的中心。
导入2分钟
这是什么钞票,你知道吗?(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国钞票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
课堂展示(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回答)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7分钟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导语特点是有别于传统消息的导语,采用了抒情式的表达方式。

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吗?动手查查。7分钟
卡拉瓦乔: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品有《圣马太殉难》等。

贝尔尼尼:生于1598年,逝世于1680年,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合作探究5分钟
导语中“再见了,卡拉瓦乔。再见了,贝尔尼尼,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导语表达了作者对欧洲原有钞票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没有了著名艺术家的位置的深深遗憾与婉惜。
这样写既点明消息的主要内容,又袒露情感,很容易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堂小结3分钟
我们了解到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飞天”凌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别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创设情境导入)3分钟
跳水皇后郭晶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可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
板书课题1分钟
3 “飞天”凌空
一、前预习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5分钟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5分钟
3.细读课文,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5分钟
4.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5分钟
二、题目解说。2分钟
记者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
三、后预习5分钟
1、字词,作者。
2、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了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3、本文按什么顺序?归纳本文的中心。
4、品味二、三段动词的作用。
5、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什么修辞?
四、小组展示
读准字音3分钟
优雅( )掠过( )
翘首( )屏息( )一刹那( )
慷慨( )哧地( )悄然( )
词语3分钟
屏息:酷似:慷慨:轻盈:
由衷:如梦初醒:震耳欲聋:
背景2分钟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读课文,学生思考: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3分钟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
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3分钟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3、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用词的好处?3分钟
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
动态美。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哧”地插进碧波。用词的好处?3分钟
镜头似地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
完美、震撼人心!
3、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
写法?有什么效果?4分钟
A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
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
B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
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
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
精彩绝伦
除了上述写法,还善用修辞,你能找出来吗?5分钟
比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
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拟人: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恨,让她从容
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五.拓展提升3分钟
因为她站得很高,下面的人看不清她是谁。
给读者留下悬念。
这样写既符合特写的特点,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课堂小结3分钟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4 一着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成功着舰

学习目标
1、了解报纸通讯的特点。
2、体会文章的价值感、层次感和美觉感。
3、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发奋努力,扬我国威。
课文导入:3分钟
一着惊海天”,是我们辽宁号航空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前预习
1.读课文,了解通讯的特点。掌握字词,了解背景、作者。8分钟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
作手法。(重点)8分钟
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难点) 5分钟
板书课题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后预习5分钟
1、了解通讯的特点、背景、字词。
2、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
3、标题的作用。
4、第一段是什么描写?作用?3、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8段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二、课堂展示
背景。2分钟
读准字音,默写字词,小组展示:(6分钟)
着( )陆 凛( )冽 默契( )
殚( )精竭虑 镌( )刻 桅( )杆
娴( )熟 浩(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