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11.醉翁亭记

  • 格式:  DOC
  • 大小:  75K    8页
  • 时间:  2020-09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课题
《醉翁亭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具学具


预 习 要 求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欧阳修。

板 书 设 计

《醉翁亭记》
周围环境
酿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名之者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景”与“乐”
乐亦无穷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1.指名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学生补充介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课文讲析

(一)第一段释义讲解
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
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
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
明确:西南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
明确:酿泉 醉翁亭 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 和空间角度:远——近 外——内 的变换层层推进
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明确:亭的来历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明确: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醉翁的情趣在于山水之乐。从这句话中脱化出一个常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这句话中那就是“乐”。这两句将景与情直接联系在一起。
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来完成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   第二段释义讲解
2.  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
①朝暮之景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四时之景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见3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写早晚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风霜、冬水石等景物来写,更富表现力。
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
5.本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  学生默读


教 后 记




课题
《醉翁亭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具学具


预 习 要 求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欧阳修。

板 书 设 计

《醉翁亭记》

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山水之乐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入
复习检查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研读新课
  (一) 第三段释义讲解
教师点拨

2.  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
明确:滁人游图 太守宴图 众宾欢图 太守醉图
3.  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
4.本段写的什么?
明确: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二)   第四段释义讲解

教师点拨
2.  宴饮结束就要“归”
3.  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 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只知道自然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在人去山空后才乐;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太守既能与民同醉同乐,又能在醉后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衬托: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学生逐句翻译



1.  学生逐句翻译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4.  太守一词全文出现了九次,直到最后才道出它是谁,揭开谜底。
5.  纵观全文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明确: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
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
三是“乐其乐”,自己虽被贬滁州,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纵情山水,作者为他们的安乐而感到快乐,为经过自己的励精图治达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乐。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两点:①作者借山水之乐派遣内心的郁闷 ②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五 学后总结
1.古今异义词
  2.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3.“而”的一词多义
4.判断句 “……者……也”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