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月光曲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最后一组课文中,最难以理解的文章。学生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和怎样创作的月光曲是难点。因为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但通过学习《伯牙绝弦》后,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一、疑
复习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月光曲》,齐读课题。针对这节课,你想了解什么呢?
预设: (1)贝多芬为什么要谱写《月光曲》?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都是: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从而使他创作出月光曲的。(同时板书:打动 月光曲)
二、探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出探究提示:
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打动贝多芬从而使他创作出月光曲的语句,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有了答案在小组里交流。
三、展、评
(一)品悟语言,走进内心
1、指生汇报打动贝多芬的语句(按自然段汇报)
出示“贝多芬走进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比如:
生:从“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看出姑娘很懂事,我想是姑娘的懂事打动了贝多芬。(板书:懂事)
师: 你能用朗读的方式打动站在门外的贝多芬吗?(并让学生试着评价。)
师: 此时站在门外的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心里会想些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感动(板书:感动)
师:仅仅因为这些,贝多芬就创作出不朽的《月光曲》吗?音乐家创作乐曲还需要激情。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让他有了创作的激情呢?
生接着汇报,让学生抓住第6自然段中“入了神”、“多纯熟啊”、“多深”“您,您”等词语感受到盲姑娘的激动,同时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
师:面对如此激动的盲姑娘,此时贝多芬的内心会怎样?谁能读懂他的内心?
引导学生感悟贝多芬的内心变化,由感动到激动。
师:同学们,德国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国度,在德国,从王公贵族到贫民百姓,喜欢贝多芬音乐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可只听一遍曲子就能听出是贝多芬本人所弹的人,相信并不多。可就是这样一位住在小茅屋里,连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的盲姑娘一下子就认出了贝多芬!此时的贝多芬心里怎能不激动?在他的心里,盲姑娘还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姑娘吗?贝多芬把他当成了——知音
(板书:知音 激动)
师:现在贝多芬的内心已经有了创作的情感,可是音乐家在创作乐曲时还需要灵感,那么到底还缺少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描写(生汇报第8自然段,让学生抓住“清幽”这个词进行体会)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师范读这一段,请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
师:有了月光的相伴,贝多芬此时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
(二)以读促思,感悟乐曲
下面请大家放声朗读第9自然段,想像在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一段文字,能在头脑中把它们变成生动的画面,这是一种能力,谁来说说?
生自由汇报。
师:你能用朗读的方式读出这乐曲的美妙吗?
(指生朗读,适时给予评价。)
师:这么美的画面是茅屋外的景象吗?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
引导学生说出“联想”。
师追问:从哪个词能看出是联想?
学生答出:“仿佛”、“好像”
教师分别出示没有联想的语句,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联想的妙处。
师生齐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乐曲的美妙。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到这曲调的变化吗?
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由轻柔到明快再到激昂的变化过程。
师:乐曲是如此的变化,那么贝多芬的内心是不是也在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呢?他在弹奏时,会想到什么,请大家想象一下,写在自己的本上。
找学生读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贝多芬被懂事而又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所感动,又激动于在这小茅屋里居然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所以贝多芬才即兴创作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
最后教师播放《月光曲》,师生在配乐朗读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