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一个知音难求的故事,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字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3、通过注释和课外资料正解词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和子期友谊的真挚。
【教学重点】
能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讨论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课件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导入课题,理解题意:
①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画,(超链接,出示高山流水图。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21/17/2327178_80129630.shtml)
②谁能说说这幅画都画了什么?(高山流水)
③《高山流水》不仅仅是一幅画的名称,还是一首乐曲的名字。关于这首动人的曲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
④板书课题:画出课题的节奏:伯牙/绝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书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听课文范读(课件)、学生自由朗读。
2.重点指导朗读,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①擅长、善于;②表示赞叹。“好啊”“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2)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皑皑白雪、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
(5)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知我者,子期也,这就是——知音呀!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7)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此时,他们不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再读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地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起读。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悲惨音乐响起)指导有感情朗读。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3) 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答案: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死,……”一起有感情地读。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5.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④出示课件: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钟子期死了,伯牙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第五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第六步: 欣赏名曲,我手写我心
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2、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3、总结: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伯牙绝弦作业设计
一、基础题: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善:①善良。②好。③熟悉。④擅长、长于、善于。⑤容易、易于。⑥办好、弄好。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3)心怀不善( )
(4)多愁善感( )
(5)善始善终( )
(6)英勇善战( )
2、解释带点的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
(1)伯牙鼓( )琴,志( )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
(2)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 )得( )之。
(3)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 )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 )鼓。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
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 )乎若( )!”
(2)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善哉,( )兮若( )!”志在云雾,钟子期曰:“善哉,( )乎若( )!”
4、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二、提高题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二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三星级:写一写:我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