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伯牙绝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句意思。
⒊ 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可是就课文所讲的知音文化这一内涵比较深奥 ,需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来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读通,读懂内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读通,读懂内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
(1)强调“弦”的读音。
(2) 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至少三遍。
2.找出难读的句子,读好课文。
预设:(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导语气词“哉”、“兮”的读法,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谓”、“乃”的意思。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的方法。
(2)“善”,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二)无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痛失知音。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齐读课文后半部分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 故事的源远流长。
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纵情朗读,并诵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