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有的人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有的人》之前,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但是,由于我所教的班级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只有一少部分同学在课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播放课文朗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目的也是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以获得自己的成就感。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人都有生有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点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逝世。“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这是他的遗言。然而,人们怎么能忘记他呢?事隔十三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齐读课题。
3、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臧克家
一、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诗。注意诗的节奏。
3、小组展示朗读,师生评议。
二、再读构思
第一小节和后面几小节的关系。第一小节和后面的6个小节是总分关系,思路清晰;全诗都运用了对比写法,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34小节分别和567小节照应,结构严谨。有了这个示意图,我们现在就像拧起了一根绳子,诗歌的每一句都在这根绳子上,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三、品读第一小节。
既然第一小节总起全诗,那请问,是靠哪些字统领全诗的?读一读找一找。(板书:“死”、“活”)两个“活”,两个“死”,意思一样吗?(生答) 那你就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吧。
是的,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 来,读出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吧,读出我们的警告和呼吁。(齐读本小节)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再次品读全诗,领会情感
1、小组合作,看看读懂了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应的点拨和出示相应的课件。
3、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相机组织教学。
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反对统治者的憎恶与批判;对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的深情歌颂,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
5、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因为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拓展延伸
1、说说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突出了主题。)
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他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向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迪?
学生回答后,再出示有关的课件。
2作为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怎么做?
总结
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说说对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突出了主题。)
2、诗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
3、人应该怎样活着?
4、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会得到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
拿起笔来,写一写你自己的感受。学了本诗,你心中一定是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那么,就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嘛,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就要自己拟了。